五菱的逻辑和它的下一步

机车猫头鹰 机车猫头鹰 2021-10-25 13:59

大家好,我是关注车圈,热爱旅行的机车猫头鹰!

一说到五菱,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五菱宏光、宏光MINIEV这些“神车”。然而从企业发展的视角,我们却更关注“银标五菱”的动向,因为大家更想知道像五菱这样的“爆款制造者”,在传统燃油乘用车领域的这波大力推进,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五菱的逻辑和它的下一步_新浪众测

首款银标五菱凯捷已实现“初战告捷”,销量遥遥领先于同类竞品。然而“家用MPV”这个细分品类,却注定了凯捷尚不具备足够的代表性。因此,更多的人开始将目光聚焦在星辰上——它所面向的,可是“中国品牌紧凑型SUV”这片“大红海”。

那么,五菱星辰将如何在这片“大红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它真的能成功复制之前“爆款模式”吗?

产品策略依旧延续“爆款模式”

研究五菱“爆款模式”的文章一直有,理由无外乎性价比高、营销好、渠道强大等等。这些理由都没错,但似乎类似的理由竞品厂商的产品也都或多或少具备,为何偏偏五菱是爆款呢?

五菱的逻辑和它的下一步_新浪众测


五菱爆款的“始祖”——五菱宏光』

比较官方的理由是“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这说白了,就是契合市场需求,或者说叫市场把控力。这也没问题,但似乎仍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哪个厂商开发产品的时候不是挖空心思地“发现需求”?

在我们看来,五菱“爆款模式”真正独特的地方,更在于产品研发——即通过高研发投入来提升性价比。

看起来有些矛盾?其实不矛盾。事实上市面上越是体现性价比的车型,研发投入往往越大,例如卡罗拉、高尔夫……因为只有足够大的研发投入,才能更好地平衡制造成本与产品品质之间的关系。即,用尽可能更低的成本,打造出更好的产品品质来。

五菱的逻辑和它的下一步_新浪众测

这一说起来话题就大了。举几个比较直观的例子。例如一款车看上去好不好,工艺很重要,但都采用保时捷的工艺,高级感是有了,但制造成本也会太高。如何通过设计来平衡,让工艺复杂程度降低,同时视觉效果又好,这就需要研发投入来解决。

内饰材质的应用也是如此。要既环保又耐用,而且看上去、摸上去有质感,同时还要保证成本可控——这种矛盾不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是很难解决的。

五菱的逻辑和它的下一步_新浪众测

基础部分的设计也是如此。品质感好、安全性好很重要,强大的性能也很招人喜欢,但如何平衡好成本之间的问题,让一定价格范围内让最主流的车主获得最佳的体验感——这可不是盲目堆砌复杂结构或高新技术就能解决的。一旦这些矛盾解决好了,单车制造成本就能低于竞争对手,从而在品质感不逊于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制定出显著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

很显然,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但为何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呢?根源就在于显著高于行业的研发费用,需要通过巨大的销量来消化。也就是说,这种模式下的产品,必须热销才能盈利。“不温不火”的销量,都有可能导致赔钱。这不光需要战略眼光,也不光需要魄力,同时还需要一丝丝的运气。

五菱的逻辑和它的下一步_新浪众测

『五菱星辰』

然后再看今天的主角五菱星辰——单就产品而言,它毫无疑问属于这种“爆款模式”下的产物。星辰的定位是紧凑型SUV,4594mm的车身长度也很规矩,但注意它的轴距——2750mm,已经超过了瑞虎8这样的中型SUV。

五菱星辰采用了同级车少有的长轴距,也绝非心血来潮。最直观的好处有两个。一个自然是纵向空间——超过了绝大多数同级车。另一个是视觉效果。大家直观感觉星辰的“气场”不输给10万元以上的一线主流紧凑型SUV,长轴距功不可没。

再看上面提到过的设计与工艺之间的平衡。五菱星辰的颜值不低,这一点应该有共识。然而仔细看,五菱星辰的车身线条和内饰造型都体现出一个关键词:简洁。这不是为了追时髦。要知道,当下时髦的设计,是类似长安CS75 PLUS、UNI-T这类线条复杂、犀利的风格。

五菱的逻辑和它的下一步_新浪众测

『五菱星辰』

所以简洁设计真正核心的诉求是让加工工艺变得更简单,从而实现成本可控。但同时,设计者通过出色的比例分配、恰到好处的细节勾勒来提升视觉效果,达到工艺与颜值的完美平衡。我们仔细观察五菱的其他车型,其实都有类似的特点。我们再扩展一下,会发现这与小米的单品爆款模式异曲同工,不是吗?

基础技术层面也是如此。五菱星辰的1.5T+CVT动力组合与那些“蓝鲸”、“鲲鹏”、“柠檬”比起来,无论是技术、参数和实际性能都没有什么亮点。然而它胜在平顺、可靠、耐用、经济,并且在整个上汽通用五菱旗下车型广泛装备。结果就是,在足以满足主流用户用车需求的同时,可以获得极佳的“性能成本比”,并最终转换为产品性价比。

甚至包括大家可能不太喜欢的扭力梁悬挂——简单的结构在获得优秀空间的同时,可以降低整备质量和成本,最终降低用户的购车和用车成本。至于性能表现,则可以通过优秀的调校来平衡。相反,如果星辰因“舆论绑架”而盲目追求多连杆(事实上五菱星辰对应的平台就有现成的多连杆版本,并配备在宝骏RS5上),导致售价整体上浮万元,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五菱的逻辑和它的下一步_新浪众测

类似的特点同样也体现在车机应用上。进军乘用车,车机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五菱并没有盲目的堆砌硬件。例如星辰没有配备当下时髦的双联屏。中控屏的尺寸也是比较规矩的10.25英寸。然而试驾过星辰后,大家对其车机系统的体验感却很好。为什么?这显然要归功于Ling OS灵犀系统。

众所周知,软件系统与硬件不同。硬件的成本是固定的,无论装车量多少,成本变化相对有限。软件则不然。一旦研发出来,装车再多总成本也不会增加。相反,优秀的软件带给人们的体验感,却非常直观有效。为什么小米推出红米、华为推出荣耀(指之前的荣耀)后竞争力超强?系统共享优势是重要原因。

五菱的逻辑和它的下一步_新浪众测

因此五菱在车机应用上,选择将重心投入系统研发,而非硬件堆砌,从而达到符合“爆款模式”的目的。从系统架构和开发模式看,五菱采取的也是开放、共享的思路,以充分发挥中国品牌在智能化车机领域体系优势。

红海中的蓝海:居然没有针锋相对的对手

星辰的定位是“中国品牌紧凑型SUV”,是一个车型细分到极致的“大红海”——最顶端,有领克01、玛奇朵、吉利星越L这样的产品;居中有哈弗H6、哈弗F7、长安CS75 PLUS、传祺GS4、荣威RX5、吉利博越、比亚迪宋(Pro/PLUS)等一众高手;略往下还有哈弗初恋等尺寸/定位略低的“小紧凑型”。这还不算完,市场上还存在着“商转乘”厂商推出的、定位更低的产品,如长安欧尚的X5、X7,以及一些一线品牌的“老车新芽”,如哈弗M6、远景X6等等。

五菱的逻辑和它的下一步_新浪众测

然而这么多的车型中,谁是星辰针锋相对的对手?仔细比较以后大家会发现:一款都没有。上述车型中,顶端的产品自然不必考虑。

中端产品,“下意识”的反应也与星辰的竞争关系不大,因为价差太明显。不过仍要提一句,如果抛开价格,单看设计、气场、工艺、驾乘品质,星辰与这些产品其实是“有得一拼”的。这无形中形成了一种错位效果,从而凸显出星辰的性价比。

直观感觉与星辰竞争关系最明显的,是同属“商转乘”的长安欧尚。这其中,长安欧尚X5无疑又是看上去最接近的对手——价格与五菱星辰处于同一区间,设计也都算是“商转乘”产品中少有的精彩之作。

五菱的逻辑和它的下一步_新浪众测


『长安欧尚X5』

然而如果是买车人,同时看过、仔细了解过这两款车以后,结果大概率是“各取所需”,而不是“反复比较”。因为,它们之间的产品属性差异太大了。

虽然都是属于紧凑型SUV、虽然设计都很年轻化,但长安欧尚X5走的是类似UNI-T那样的跨界路线——不仅车身长度、轴距比五菱星辰短,车身高度也更接近轿车而非SUV。因此这两款车的空间表现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动力配备,长安欧尚X5主打的是1.6L,而星辰则标配的1.5T。如前所述,星辰的1.5T确实在“1.5T圈子里”不算强劲,但降维打击1.6L还是绰绰有余的。

在这种情况下的“价格重叠”,并不对应“性价比重叠”。如此一来,钟情长安欧尚X5这种跨界风的人仍会选择欧尚X5,而相对更理性、注重实惠大空间和动力性的消费者,则更容易被星辰所吸引。

五菱的逻辑和它的下一步_新浪众测

『长安欧尚X7』

那么长安欧尚X7呢?看起来空间上可以势均力敌了,也都是1.5T的组合。但问题是,欧尚X7在设计上,与星辰完全不是一个路数。简单打比方,长安欧尚X7(面向的年龄层)感觉要比五菱星辰“老了十岁”。与此同时,二者的价格也并不重叠——长安欧尚X7的价格整体上要高10%左右。

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理性进行产品比较,与五菱星辰各方面最接近的是哈弗M6——尺寸、空间、动力配备都大体相当,同配置的情况下指导价的差别也不大。然而为何很少有人把它们俩划归到一个阵营呢?很简单:大多数人的下意识中,就不可能把星辰这类全新开发的车型和哈弗M6这类“老树新芽”视为一类车。

五菱的逻辑和它的下一步_新浪众测

『哈弗M6』

远景X6的情况与哈弗M6类似,比较的结果也大同小异,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然后呢?当一名消费者预算8万元左右想买一辆SUV,希望是出自大厂值得信赖的产品,拥有全新的、较好的设计与工艺品质,空间要尽可能大一些,动力不必过强但也不能“小马拉大车”/省油耐用平顺是重点,然后配置要高、智能化且好用的车机系统不能缺席……

看似条件很多,但细想之下哪一条不是主流群体的“刚需”?而这就是五菱星辰的破局思路,在售价的正确预期下,通过全能,满足紧凑型SUV使用场景的需求,并以此在看似一片“大红海”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蓝海”。

五菱星辰刚刚上市,它所追逐的“星辰大海”能否实现仍需市场给出答案。然而无论如何,从五菱的过往成功案例和星辰所展现的竞争力来看,它的这种产品开发模式还是非常值得关注与借鉴的。打造成功的普及型产品,应更多地从市场缝隙中寻找更精准的产品定位,从产品研发的层面去寻求提升性价比的空间。这显然要比一味地追求简单大车、一味简单地拼价格要靠谱得多。

(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新浪众测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众测立场。)
0 0
分享 商务合作 返回
微博 QQ空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