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索尼FE 20-70mmF4G「超规格」镜头该有的样子
CrazyTin 2025-02-10 09:13
还记得,我曾在某标准变焦的体验中写道:
在日常的实际使用中,标准变焦用的更多的,是中长焦。
谁能想到,短短几年我就迎来了“打脸”时刻……
印象当中,
无反时代迎来的首枚「超规格」镜头,是佳能在 2018 年发布的 RF 28-70mm F2.0 L USM。
其后,各大厂商便逐渐开始在新变焦上做更多的「超规格」试验。
只不过,
受到一堆众所周知的因素影响,「超规格」镜头想要“取代”原有规格成为新一代的「主流」,似乎仍有不少难度。
这个困局,在今天的主角索尼 FE 20-70mm F4 G发布后,似乎开始有所改变。
「超规格」镜头给人的第一印象,
很多时候并不是什么「光圈更大」、「焦段更广/更长」,更多的会是体积大和重。
如此一来你就会发现,索尼 FE 20-70mm F4 G 和 ta 们真的不一样。
这是目前「超规格」镜头当中,少数在实现「超规格」的同时,还能把体积控制得住的镜头。
为什么是“控制得住”而不是“做小”?
究其原因,
我并不觉得索尼 FE 20-70mm F4 G 是索尼 FE 24-105mm F4 G OSS 的「升级」型号。反而更像是索尼 FE 24-70mm F4 ZA OSS 的「升级加料版」。
索尼 FE 20-70mm F4 G 上手时给我的第一感觉,就像是一枚“胖”了一圈、不“冰冷”的索尼 FE 24-70mm F4 ZA OSS。
两者的轻便程度整体相约,不同的是索尼 FE 20-70mm F4 G 如此紧凑的镜身上,几乎做到了“应有尽有”。
除了常规的变焦环、线性对焦环、AF/MF 切换键、两枚自定义按钮外,还加入了光圈环及其附带的光圈锁定按钮和无级光圈开关。
就如当年索尼 FE 24-105mm F4 G OSS 发布时的一句“这枚镜头是按照 G Master 的标准来制作”一样,当索尼 FE 24-70mm F2.8 GM II 更新到这个样子的时候,我相信索尼 FE 20-70mm F4 G 理应也是按照「当代」 G Master 的标准去创作。
由于焦段“拓宽”了的缘故,变焦环的行程相应地也变长了一点。加上这一次“拓宽”的是广角端,在实际使用时多多少少需要适应。
最起码,对于很多经验丰富的摄影师来说,当拧某个幅度时,ta 可能要多拧一点点才能到位。
传统定义上,
大于 21mm 的广角便可以称之为超广角,所以像索尼 FE 20-70mm F4 G 这样的焦段规格,广角端在定义上已经进入了超广角的范畴。
其最直观的优势,就是在一些“可能会用到超广”的场合中,可以少带一枚超广。
而在一些需要裁切才能实现的功能上,也让标准变焦实用性得到相当大的提升。
举一些简单的例子:
索尼 FE 20-70mm F4 G 的广角端拥有相当不俗的近摄能力,只需要简单往前怼,就能获得富有张力的超广角特写。
假如你把索尼 FE 20-70mm F4 G 当成 APS-C 画幅备机的标准变焦,等效后约为 30-105mm 的 ta,某程度上也可以是一枚比较“复古”的标准变焦。
视频防抖增强功能需要一定的画面裁切,20mm 起步的标准变焦在裁切过后,仍能拥有不俗的视角广度。
实测一下,在打开防抖增强后索尼 FE 20-70mm F4 G 的广角端约为 23mm 左右,甚至能比常规 24-70mm 的标准变焦规格还能广一点点。
作为有效控制体积的“等价交换”项目,畸变控制又是主流的放飞状态。
从 RAW 文件看,20mm 端畸变+大黑角的放飞程度,基本和索尼 FE PZ 16-35mm F4 G “一脉相承”,去到 24mm 之后畸变会有所变小,大黑角也随之“缩减”成暗角。
这都是一键配置文件就能解决的事,个人觉得知道一下就好。
放飞的畸变控制固然是个负面影响,但只要运用得当,其实还是能将其“利用”起来。
又举个例子:
在不得不用 20mm 拍摄大合照的狭窄场景中,可以采用手动校正保留一定畸变,可以用于解决处于边缘的人物被「拉伸」的问题。
纯粹演示,实际不会那么近,只是不想被告侵犯肖像权
在视频拍摄中,相机会默认开启对索尼 FE 20-70mm F4 G 的自动校正,这一定程度上,能够让拍摄者相对更容易地横平竖直的画面。
画质方面,索尼 FE 20-70mm F4 G 就是当代镜头的锐度,没什么好说的。色散处、抗炫光于正常水平。
20mm,F4
中心100%放大
边缘100%放大
70mm,F4
作为一枚 F4 光圈的镜头,很多人都会直观地认为 ta 并不足以应付夜景、室内等场景的拍摄。
对此我只能说,连几年前的 APS-C 画幅机身 ISO1600 都能轻松可用的前提下,全画幅上使用 F4 镜头,在大部分场合下只求手持“拍得到”,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选择索尼 FE 20-70mm F4 G 的人对其焦外估计也不会过分在意。
或许是没有期待的缘故,索尼 FE 20-70mm F4 G 的焦外比起我想象中要稍好。
(超)广角端焦外不要纠结太多,“有”就已经足够了。
59mm,F4
在 50mm 以上,二线性还是无可避免,但起码是,全开时中心光斑足够圆。
而单就虚化来说,其过渡位置观感还能算是比较舒服的。
XD 线性马达的对焦性能,早已在近年发布的一众 G Master 镜头中得以验证。
索尼 FE 20-70mm F4 G 内搭载了两个 XD 线性对焦马达,已经能让索尼 FE 20-70mm F4 G 的对焦速度和索尼 FE 24-70mm F2.8 GM II 没明显区别了。
不知道为何,
到了现在还有人觉得索尼镜头不加入镜头防抖会是一种「刀法」。
自 ILCE-7M2 机身加入了五轴防抖起,索尼从来都没有说过机身和镜头的防抖有叠加作用(一直都是协同达成五轴)。在这样的设计方向下,镜头防抖组件多少有点儿多余。
当然了,你觉得有区别的话,以上的话当我没说。
来到索尼原厂、副厂的标准变焦百花齐放的今天,标准变焦的实用性早已让这个规格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但即便如此,索尼 FE 20-70mm F4 G 依然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
放在以前,24-70mm F4 的「小三元」规格主打的往往是轻便以及更「无痛入手」的价格。索尼 FE 20-70mm F4 G 的出现,ta 的意义就是「小三元」优点的基础上添上更强的实用性。
无可否认,
F2.8 确实要比 F4 有着更好的虚化和更大的通光量,但对于一般爱好者又或是部分什么都拍的从业者来说,轻便才是第一要义。
在此基础上,焦段覆盖范围更广的标准变焦,无疑也是更实用地存在。
这也是为何让我这个拥有索尼 FE 24-70mm F2.8 GM II 的人,也萌生起添置索尼 FE 20-70mm F4 G 的心思。
假如,日后我真的添置了索尼 FE 20-70mm F4 G 的话……
自此之后,
「标头狂魔」如我,大概要从「标准镜头狂魔」变成「标准变焦狂魔」了……
以上。
索尼 LinkBuds Fit 体验,轻享静谧的音乐世界
适马70-200mmF2.8 DG DN,经典的「原厂」长焦
Sony Expo 2023,构建属于索尼独有的内容生态
618买什么了!
扫描成功!点击手机上的确认即可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