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手里有一个iPhone X—刷卡入手前的分析

imWedSC imWedSC 2017-10-25 09:15

还有3天iPhone X就开放预定了,还有X天就开始发货了。

黄牛已经蠢蠢欲动~

我「不是黄牛」已把网线升级成百兆光纤,换上了最新的解决了WiFi KRACK旷世大bug的路由器,手机换成无限流量4G卡。

激不激动?!

不激动,一点都不激动,大家都帮忙抢一下,我到时候发红包。

不管怎么样,尘埃落定,想到的没想到的她就这样了,红头盖已经掀开,这脸好不好看,皮肤白不白,说话声音好不好听,功夫好不好,这房圆还是不圆?

请先允许下咱假装自己手里有个iPhone X~

那下一篇的标题就是「这次咱手里真的有一个iPhone X」这样省了取标题的麻烦。

假装手里有一个iPhoneX—刷卡前指北分析_新浪众测

iPhone X梗梗大集合 

|—▶ FaceID

这个是被调侃的最最最最多的一点也是被问的相关问题最多的。 

“哎呀大师啊,我以后是不是可以用我男人的脸解锁,然后夜里悄悄刷他的脸去剁手~~”

“靠,为什么她的脸能解锁你的手机,快说 ,你快说~~~”

“嗳,大师,这面部识别夜里面怎么办,我在被窝里玩手机还要开灯么?”

还有比如比较典型的很多围观群众没看发布会没看资料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提出的问题并且很热心充满关爱的提醒周围的朋友“随便用一个手机拍一张你的头像然后就能拿去解锁, 所以这种东西一点都不安全,大家千万不要买苹果手机”

... ...

还有两点,一个是我在曝光汇总贴里开的一个小玩笑,明星1:1蜡像解锁手机;第二个是我目前的一个疑虑,这一点放到FaceID这段最后,因为这一点暂时没有答案的。 

▷Face ID的开关是眼睛

假装手里有一个iPhoneX—刷卡前指北分析_新浪众测

也就是必须是在眼睛睁开的时候,这一点,夜里老公睡着了是刷不了咯。

然后是必须眼睛是看着手机的,这一点可能是眼部动作捕捉的协助实现的。不管手机是否是正对着面部,至少眼睛是需要看着手机的。 作为上一点的加强辅助——眼睛睁着→眼睛看着手机。

▷一个Apple ID只能绑定一张脸

这一点是到目前为止看了N多的Hands On体验和很多后续跟踪讨论总结出来的, 苹果提供的开发者指南我还没细看「最近一直在帮一群待孵化的小网红们拍照策划视频,随时被掏空的节奏」。 之前以为会和Touch ID一样只要是个手指都行,那Face ID只要是脸都行吧。 结果总结下来发现不是这样的——一个Apple ID只能绑定一张脸。 

那这样的话,什么情人解锁了,别人家的女朋友解锁了就都不行了。除非自己用输入密码而把唯一的面部ID留给对方, 酱紫的话干脆手机也给对方得了。

然后顺带说个社会现象,通常男生不会这么干,倒是女生容易这么干「动情的女人更容易把认为重要的好的留给对方有木有,哎哎哎呀,男人一样男人一样」,这属于扯远了哈。 

▷底层的安全问题

传的最多的就是说一张照片搞定, 这么说的首先是肯定没看发布会也没去了解FaceID,再就是段子手故意吧,剩下的就是故意吓别人的。

关于这一点, 可以反过来看苹果的习惯,其实很多很多东西都不是苹果最先用的, 但是当苹果把它呈现出来的时候, 往往是当前最极致的。

比如脸部识别, 早就不是什么新技术了。 苹果现在搬出来用,一个是边到边对正面物理按键的限制,二是液晶基底指纹识别技术还不成熟,三是个人感觉苹果是肯定不会做把指纹识别放在后背的,所以面部识别或者虹膜识别可以说是唯一选择。 大伙儿能想到的,攻城狮们肯定早就都想到了。 至于最终的呈现就是经济和技术之间的制衡或者妥协的最终产物。 

假装手里有一个iPhoneX—刷卡前指北分析_新浪众测

「国内一样有,比如非常牛逼的并且最近刚拿了4个多亿dollor融资的公司——商汤科技(SenseTime),大伙儿感兴趣的可以看下,(我们本来有可能合作的,结果我们自己产品方向大拐弯,伤心往事),还有Face++(旷视-最近也拿了新一轮融资),图像图形识别这一块近年来非常火热,也可以归属为AI的基础数据类技术的互哺技术,感兴趣的可以搜索看下」

在发布会上对Face ID的技术解读上也特意提到了, 戴上高精度面具也无法解锁, 唯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同卵双生同性双胞胎。

从这一点可以衍生出一个推测, True Depth是3W个投射点在面部,采集面部的精细结构,比如表面高低关系,器官组成位置比例关系等等以及面部不同表情情况下这些数据上的差异,在容错率上的关键参考值坐标的界定和控制等等。 如果单单是这些,高精度面具应该是可以完全模拟的, 唯一没法实现的是眼睛。 所以推测这个面部识别是集成了类似虹膜识别的一个双重保险机制。 这一点是临时想到的,没有多方查证,若有更新的资料,欢迎赐教讨论。 

所以说一张照片是无法糊弄过去的。 蜡像馆也基本没戏。 

▷昏暗光线下还能解锁么

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习惯性思维导致的问题。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 就是,昏暗的房间里,我都看不清镜子里自己的脸了,手机还能解锁么?

这是不是自己偷偷换了主体?!

前者是高智慧生物,后者是一个device。

昏暗条件下的解锁机制,可以归到上面一点的分析部分内容中去。

我们看到东西,是需要可见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简单来说被反射的光线通过瞳孔、晶状体到达视网膜,刺激视神经完成视路神经冲动来感受光线,从而我们「看到」了东西。

而Face ID的成像是通过红外扫描来实现的,是不可见光的投射形成的一个点阵采集匹配形成识别。它不需要「我们」「看得见」。

所以,你担心的,攻城狮已经担心过了并且拿出了解决方案。

▷还剩最后一个WedSC自己的疑问

Touch ID的工作机制:点亮屏幕,放上手指,识别解锁。 不识别——请重按手指,再不识别——请重按手指,比如三四次之后,会跳出密码输入界面要求使用解锁密码, 直到最终因为比如连续十次解锁尝试失败而手机锁定。

Face ID的工作机制(目前能知道的): 抬手亮屏,或者手指点触屏幕或按任意按键,把屏幕点亮, 眼睛看着手机,识别解锁成功。 不识别——继续识别,再不识别——再继续识别,后面的机制和Touch ID是一样的, 发布会上Craig的Face ID全球首show出的问题苹果官方给出的回应就是类似上面的环节进入到要求输入解锁密码的阶段。 把Craig搞得很尴尬。 

那么疑虑来了,Face ID是否和Touch ID一样,对任何来的手指都进行识别并且计入识别成功前失败次数总和呢?

Touch ID是需要将手指按上去才开始识别,而Face ID在亮屏后只要是脸部对着眼睛看着手机就会进行识别,几个人在一起闲聊的时候,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偶尔的眼睛看着手机了,那也会进行尝试解锁。 那如果经常发生的话,自己真正需要解锁的时候也就需要手动输入密码了。 

Face ID是否有识别之前对脸部进行筛查的功能,或者至少要长得像登记的脸部信息的脸出现才会进入计入识别次数的识别流程,这样会不会合理些。 

如果干脆不是登记的脸部出现直接不触发解锁,那会不会更好?!

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在发布会随后官方对Craig的连续解锁失败的解释。 其实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按照官方的解释去复原「案发现场」。

最后,还是那句话,很多技术、想法都不是苹果最先搬出来的,但基本只要苹果开始用了,就会把这个做的特别的好。 至少到目前为止, 基本都是这样,于是有理由相信iPhone X不会成为一个新的例外。 

|—▶ 现在连Home键都没了, 那我怎么xxx

▷截图

可以说比以前简单了,iPhone X两侧的按键排布非常方便现在的截图新组合动作。

原来需要两个手操作的截图动作「电源键+Home键」,而且成功率不高的一个动作组合。或者通过辅助功能里小圆点呼出的三级菜单中的截图软按键实现截图,但是需要点击四次屏幕才能完成一次截图。 

iPhone X单手就可以操作,同时按下「电源键」+上音量键。 非常简洁方便「哎呀,我知道~Android上已经用烂了」。 

▷关机

因为「电源键」分担了原Home键的一些功能,比如长按唤醒Siri,双击呼出Apple Pay。 那原来的长按进入

关机选项的,现在怎么办。

除非苹果想让用户永远开机,直到电池用干。 否则肯定会有相应的操作。 或者菜单中有关机软开关,或者我长按不是唤醒Siri嘛,让Siri关机。

或者我一直按,按他个十秒八秒的,呼出关机界面。

iOS11已经使用过的同学都知道,菜单里有「关机」选项。 

|—▶ AR到底有啥用,只能玩玩游戏么

首先,相比虚拟现实的VR,增强现实的AR的一个热门应用场景确实是玩游戏, 这一点毋庸置疑,游戏开发商个个都疯了一样的要占这个风口。 

然后,是因为提问的大概没有见过AR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简单举几个例子。都是已经有的真实存在的例子。 

假装手里有一个iPhoneX—刷卡前指北分析_新浪众测

△上面的gif是实际测量房间贴脚线的长度。

▼下面这个gif其实是在ARkit刚刚出来的时候一起出来的一个功能场景的演示。 

假装手里有一个iPhoneX—刷卡前指北分析_新浪众测

再上一个

▽这个功能场景大概是十三到十四年前日本美妆行业想做的想实现功能。这里的难度在于实时处理精确选取头发部分并对头发进行渲染实时生成预览图,并且实时展示效果,整个过程在小于50毫秒时间内完成。

假装手里有一个iPhoneX—刷卡前指北分析_新浪众测

如果经历过Adobe公司PhotoShop不同版本更迭并且稍有深度使用的都知道,在不同背景条件下,对头发的抠图是到最近两三代才在PS默认选择工具下通过模糊涂抹交给软件计算才能得到相对比较精确的选取的。 以前的话给头发做精细抠图是可以写成一本书的,技术的进步真可怕。

简单的说可以归结为算法的不断升级, 这个基础,是硬件对指数及上升的计算量的承载,同时还要解决自身的功耗、发热等等问题。 

和这个功能类似的简化版使用,比如点餐系统。

AR到现在才开始在移动设备上开始推广,大概就是因为现在的SoC已经足够强大了。

稍稍延伸一下,AR不同于VR,AR对周边的要求可以说没有,只要有目前比较新的手机,就能用上啦。但是VR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之前那篇爆料文里提到的咱大苏州拿到巨额融资的公司,AR应用在家装市场,以及VR的联合使用。 这一块, 目前除了中科院在研发之外, 浙江一大波的开发商都在往这块市场钻。 

关于AR,大胆发挥你的想象。 

|—▶ UI的改变

有这样问题的估计可能是迭代用户啦, iOS11已经推送有阵子了,升级之后的体验也都有了。 只是,现在的体验还是以Home键为基础的。 

交互逻辑以及比如下拉,左滑,上滑界面内容上的改动,还是让我有些不太适应。 关键的一点是个人觉得操作效率下降了。 

iPhone X没有Home键,没有ForceTouch加持,就发布会后的体验内容和很多的Hands On视频内容来看,还是有同感,就是操作效率降低了。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双击Home键呼出多任务界面,iPhone X则需要上滑并停留才能呼出,这里在效率上的体验就有差别了。 

再就是那个刘海,Ivy估计是被玩坏最多的,Casey在Twitter上就发了这么一张图。

假装手里有一个iPhoneX—刷卡前指北分析_新浪众测

这个刘海对屏幕内容的影响,肯定会激发很多开发者开脑洞,想办法避免这个问题。 

但官方的开发者指南里明确规定了,不允许,不允许,不允许。 

▽于是就有了这样调侃的画面。 (Vojta Stavik最早在Twitter上发出的#iphone X)

假装手里有一个iPhoneX—刷卡前指北分析_新浪众测

且不论美与丑,至少在画面的完整度上, 我们要接受这个改变啦。 

|—▶ 人像模式

一看就是看了发布会的同学。

这一点,如果从传统的摄影师来看,hoho,完蛋了,会被喷的体无完肤。 

上上上周看Karl的Live Stream,他是在做一次摄影类的Q&A直播, 正好有人问他怎么看刚发布的iPhone的人像模式。 

他突然开启了骂人的话匣子,把我笑的不行。

确实,如果按照传统的上纲上线的从胶片到数码中画幅玩了30多年的正统大不列颠著名商业摄影师的角度来看,人像模式中几个效果,比如舞台灯光,非常复杂而庞大的一个照明系统, 而且拍摄采集端本身还要做很多调整,外加合理的后期,才能得到真正的舞台照明效果的图片。 

Karl未免太过于较真。 

退一步讲,这和他经营的视频频道风格有关,咱不用太较真。 

手机摄像头拍了一张照片, 那这张照片就已经是定型了的。 对于这个人像模式,个人感觉更多的是AI算法功能的一个小小的运用, 就跟上面提到的AR功能一样。

不过但是but, iPhone这个能叫人像模式么???

真的么?

美颜才是「正确的」人像模式吧 ︿( ̄︶ ̄)︿

关于摄像头这块会单独写一篇,也比较值得写一篇。

|—▶ iPhone X这么「贵」,值不值得买

这是个钻石恒久远的问题。

其实应该反问自己才能得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感性的WedSC说,贵就不买,咱不要强迫自己,可以用的手机多了去了。 

理性的WedSC慢条斯理的倒了杯喜力哦半杯咖啡——贵,就不买,选择海了去啦。 

最基础的条件是跟哪个品牌的哪个型号的手机比觉得贵。

通常这样的反问是很无力的,因为这是一个不可量化的问题。

而且如果就拿iPhone X来说,她很成功的做到了比市面上绝大多数手机都贵。

经常会有专业人士计算每一个硬件的成本,然后这样的硬件成本价总和又会被一些哗众取宠的人拿来大肆宣扬告诉全世界这是如何如何黑心的一个厂商大家不要买,然后自己继续开心的用着苹果手机

「追问一句:既然都算到这里了,为什么不干脆把原材料也算一下呢」

春夏播种的水稻到秋天收获收割打谷加工成白米包装成袋放到市面上运输到商超收费铺位上去卖, 卖的是当时播种用的水稻种子的价格么?

「农民伯伯要生气的」

可以一直这样下去扯到新机上手都扯不完的一个话题。 

先耍个流氓, Note 8的价格和iPhone X 64G的价格都是1000刀吧。 

咱大金立8848的价格,不止1000刀了吧,现在RMB汇率可坚挺了不。 

再更不靠谱些的纯价格额度比较, 三星W系列比如今年的W2017,能换两个iPhone X256G了吧。

再看兰博基尼Tonino,比如Alpha One,4000刀,妥妥的渣渣硬件配置, 怎么样。

再比如RED即将推出的手机, 价格肯定也是妥妥的。 


正经的讨论,Android也好,iOS也好,各自相安无事,这里不做生态比较。 

贵还是便宜,还是要找参照系。 

横向 对比是说不完了,咱还是纵向 对比一下。 参照价格就是今年同台前后相差5分钟发布的iPhone8和iPhoneX。

借用Ellen Show里的她的一句话「X,means “ex”pensive」,是个谐音的梗。

以iPhone 8 Plus—7988官方指导价价格为基础「现在渠道价-8基础版已经跌破5000了」,

假装手里有一个iPhoneX—刷卡前指北分析_新浪众测

iPhone X—9688(这是出来当天就收藏的,个人购买的选择非常清晰——只要X,只是内存容量上没有128可选,64有点尴尬,iCloud我只买了50G空间,重要资料同步足够使用,其他那没办法, 既然苹果主推的是本地化处理自己的数据,那我就按照它说的算,选256啦。 )

iPhone 8 Plus的最高价和iPhone X的最高价,相差1700RMB。 看看这个1700RMB能带来多少东西, 再看这些东西是不是自己在乎的。

这样来看,是不是相对更合理些,各自定论啦。

▷外观——首先就是外形了,一个是7P的套娃,除了玻璃背板,其他刨去颜色,单从正面外观上几乎无法分辨。

⊿一个是edge-to-edge屏

⊿然后是屏幕本身

软件上都用上了TrueTone, 一个是1080分辨率的7P屏, 一个是2436x1125 458ppi的OLED HDR超级Retina屏,「单单描述的使用的文字字数就多出来好多」。

8 Plus的屏可以认为是加持了TrueTone的7P屏,X是OLED屏,纯黑、对比度、饱和度是硬件本身的优势,新增对HDR的支持,增加的ppi也是一个进步。

最主要的是,苹果终于把手机的屏幕分辨率提上去了,2436x1125。 

稍稍遗憾的是没有像爆料中提到的自适应刷新频率,可能是出于功耗的考虑还有小尺寸屏对刷新频率的视觉体验差别不如大屏「至少得有iPad Pro那么大的屏吧」那么明显。

▷Face ID——这个功能所需要的一整套组件造就了那个最具争议的「刘海」,自然也是成本多出来的地方,在这个硬件背后的软件开发和优化的工作量咱先不计了吧,毕竟要推出一个新功能,保证功能正常实现是必须的。

▷双摄像头单独支持光学防抖

▷iOS11——最后这一点,是咱硬扯上来的, 就是iOS11, iOS11的UI以及交互方式的逐步改变,是慢慢加进来的,到目前为止其实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个iOS11是偏重针对iPhone X而来的。不过向下对iPhone 8的支持也是很好哒「比如3DTouch从边缘呼出」, 我把iPhone 6 Plus也升级到了iOS11, 除了没有3D Touch之外,就是明显卡一些。还没机会在iPhone X上体验iOS11,于是就特别期待。

假装手里有一个iPhoneX—刷卡前指北分析_新浪众测

大概就是以上这些,相比同时发布的手机, 但从价格和硬件及功能上看,iPhone 8 Plus针对7 Plus的价格的跨度,换成iPhone X对同容量8 Plus的价格跨度,来对比硬件和功能上的跨度,iPhone 8的存在是非常尴尬的。 这样的价格跨度,完全适合忽略8而直奔X。 

也许,maybe,可能,这个就是伦家的定价策略,把消费力引导到iPhone X上来。 

假装手里有一个iPhoneX—刷卡前指北分析_新浪众测

甚至有可能是借用iPhone 8来做一个价格梯度,如果今年只发布iPhone X并且按照当前的价格定价,那从iPhone 7直接跳到iPhone X的价格上来,区间跨度非常大,消费者更难接受。现在有iPhone 8在中间过渡一下,整个价格结构曲线看去上更和谐一些。

今年iPhone 8没有往年的排长队等开门的现象,媒体一篇唱衰,都在说「消费者已经越来越理性了,不再那么容易xxxxxxxx」了,说的好像消费者变理性不是什么好事儿似的,这难道不是值得由衷开心的事情么。 

再~说,这不iPhone X还没发售嘛「国内一共就这么几万台哈」。 

还有一点就是, 虽然大伙儿猜测X的正式发售时间延后一个月是因为产能问题, 但也不排除提前对8的市场响应进行预测之后, 留更多的时间给8, 同样的因为8的和7之间的直观改变不明显, 努力把消费力集中向X引导, 从而可以缓解更多的利润压力。 

三季度的iPhone数据已经出来了,iPhone三季度同期型号销量占比,三年前6-6Plus是46%,去年的7和7Plus是43%,今年8和8Plus是16%。从逐年降低的占比来看,一是苹果手机本身的使用时间跨度比较大,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现在还有人在用第一代iPad。 二是6那一代相比上一代,变化是非常灰常大的,但是7对6和8对7的变化—大家都软了。

最后,今年发布的可不是一款手机,是两款撒,iPhone X还没上呢不是。

至少在11月12月来一次账面冲刺还是很漂亮的。 

最终简单粗暴的统归到定价策略上也不无道理。  

|— 完结

竞争产生的创新刺激是不可估量的,每个行业都在向极限推进,之后突破极限,再向新的极限推进。

每个阶段,率先做出改写行业的/引领行业的举动的,基本都是受益者。驱动这些的目的, 自然是对无限利益的向往。

最终的审判者还是消费者。只是~

消费者也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认知,才能合理的用好自己手里这把刀。

否则,我们的学费就是消瘦的腰包和后悔的情绪,以及一个个被自己更新淘汰下来不用的产品。 

于是有了咸鱼︿( ̄︶ ̄)︿

(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新浪众测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众测立场。)
0 0
分享 商务合作 返回
微博 QQ空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