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虬江路!从两张老照片看“时代的眼泪”

春卷 春卷 2021-01-15 12:23

前面看到网友@SH-Sissi1012四代 发的微博“虬江路,再会” https://weibo.com/7395936283/JD7UiDlyr  才知道原来曾经红极一时的上海虬江路音像市场正式关门,剩余部分搬到曹安路的轻纺市场里去了。

作为一个电子产品爱好者与音响器材发烧友,我也曾经是虬江路的常客,但对它的热情随DVD时代的落幕而逐渐消散。尽管后来我的办公室一度与虬江路只有10分钟左右路程,但也很少再去。因为在我看来,后期的虬江路已经沦为电子垃圾和各种鸡肋小商品的集散地,早已不复鼎盛时期在那边可以看到各种影音器材“尖货”以及稀缺计算机配件的盛况。至于“淘(盗版)碟”这种事情么,随着网络下载的风行也变得越来越可有可无了。

不过我刚刚还是去NAS里翻出两张分别拍摄于2001和2002年4月份的老照片,见证下自己从虬江路“淘”回来的战利品。

图1里我头戴着的是一幅索尼MDR-CD770耳机——这幅耳机是那年我花费400元人民币从虬江路淘回来的二手货。CD770这个型号并不曾在国内上市过,当时在网络上能找到的资料也很少。其实我是在更早时候(大约2000年?)曾在虬江路听过一耳朵,然后对其音质一直念念不忘。怎奈我当时刚刚工作不久,400元的定价对囊中羞涩的我而言也算是一笔不大不小的开支。在经历了n久的纠结煎熬后,我终于下决心把它从虬江路带了回来。

现在回想起来,这幅耳机的音质或许相对今天的产品而言并不怎么出众,但在2001年其凭借较为出色的高频解析以及异常浑厚丰满的低频(据说运用了一些旗舰耳机CD3000上的技术)深深的打动了我。对了,为了查找有关这幅耳机的资料,我还由此认识了@耳机俱乐部小白 老师。不过,当时他已经是赫赫有名的耳机发烧圈大咖,而我只是一个刚刚入行的小透明...

图2里是我自己首次在家里实现电脑的“双屏显示”:右侧的小显示器是我自己第一次攒机(赛扬300A)时使用的ACER 15寸,而左侧那台非常巨大以至于整个书桌都有些不堪重负的则是同样“淘来”的二手20英寸IBM显示器——现在我只依稀记得它属于P系列,但具体型号已经想不起来了。

整个显示器并非来自虬江路,而是我先在网上找到了一个二手CRT显示器卖家,然后再和我老爸一起去他的实体店(其实就是CRT显示器的翻修仓库)里人肉搬回来的。由于我当时已经开始迷上了数码影像,因此有一台更高级的显示器就变成迫切的需求。反正相比我那台15寸ACER,这台采用索尼特丽珑技术的大显示器拥有更高的分辨率(更细的点距)、更鲜艳的色彩、更锐利的画面。至于这种翻新的二手显示器是否会对眼睛有所伤害,那时候倒也没有怎么太在意。说起来,这好像也是我自己买过的最后一台CRT显示器。第二年(2002年)夏天我就加入了PChome,很快就开始使用笔记本以及当时方兴未艾的液晶显示器了。这台大家伙后来去向何处,我也想不起来了——大约是送朋友或者卖给家电回收了?

另外,仔细观察这张图片,还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细节:

1、在我当时的主机上依然还保持着3寸软盘驱动器,但实际我更多使用的是上面的CD-R光驱和DVD光驱了;

2、显示器与主机之间有一个白色的读卡器。当时它读取的是佳能使用的CF卡以及富士、奥林巴斯常用的SM(SmartMedia)卡;

3、我当时已经开始使用CD-R刻录光盘来给拍摄的数码照片做备份(两个显示器中间有一些零散的刻录盘),但随着数码照片的容量飞速增长,很快CD-R就换成了DVD-R。再后来,我就直接用硬盘做备份了;

4、书桌打开的抽屉上有一只电压表,这其实是我用来测量它旁边一块放在塑料袋里的盐酸电池电压用的。而这块电池,是用来给我的奥林巴斯C-2100UZ数码相机做“移动电源/充电宝”用的。是的,当时其实还没有“充电宝”概念,而C-2100UZ本身耗电比较大,临时更换充电电池又很麻烦,所以我们想出了直接用外接电池给相机长时间供电的主意。

当然这种玩法其实有一定的局限性:电池安全性和电压控制都不太好,而拍摄张数也只能从4节AA电池的100张提升到500张样子——相对于其重量而言也不是很核算。随着此后新数码相机越来越多的开始使用高性能的锂电池,这种自制“充电宝”的玩法也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新浪众测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众测立场。)
0 0
分享 商务合作 返回
微博 QQ空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