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你知道美国人为什么说英语么
小时候学英语,老师说,英语分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练习英语听力,老师让找美剧反复看。当时我就奇怪了。为啥英语要找美剧看?而不是英剧呢?
我问过老师这个问题,老师的回答是,美式英语更好听,英式英语感觉发音瘪瘪的。但语言没有对错。现在一般人都会选美式英语学习而已。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啥明明美国的英语更好听?为什么要叫英语?叫美语不是更好?
这个老师可没回答我。只是隐约觉得英国和美国有些前尘过往的牵连。
我很喜欢看中国历史,家里的《史记》和《资治通鉴》初中起,就被我拿来反复翻阅,有的都掉页了。可要说起国外的历史,对我来说,简直就是空白。
想起外国人的名字,总是重复的,搞得人云里雾里。要想记住和分辨只能靠具体的事情。但枯燥的历史书常常只是简单的记事,很难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外国人写的历史,语言风格上也有距离感,又缺乏中国化的解读,总让人觉得隔着厚厚的城墙。
所以当我知道有一套写美国的历史书,是中国人写的,不禁有点小激动。心想,了解美国的前尘过往的契机到了。
这套书叫,《美国的故事》共七册。写着本书的作者是个旅居美国的女教授,叫毕蓝。毕蓝老师也是从小就喜欢历史。业余时间毕蓝老师几乎所有时间都埋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整个过程,艰难又激动人心。
“每次想到又要”开写“了。就会心跳加快,好像回到了只属于我的梦幻空间。兴趣是快乐的支点。没有它,世界将黯淡无光。”
《美国的故事》完美的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为什么美国会从英国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国家?
那么,为什么美国会从英国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国家呢?
原来,现在的美国人,追溯到400年前,其实都是英国人。当时英国是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国家。英王亨利八世也是个固执的天主教徒。
天主教有个陋习,就是卖赎罪券。我们看过国外的电影,经常会有人觉得自己有罪,就去教堂的祷告室祷告,又专门的神职人员听祷告。
赎罪券的本意是好的,为了让人方便一点,买张赎罪券,就相当于忏悔过了。但发展发展,就发展歪了。赎罪券成了教会的敛财工具。
德国有个叫路德的教授,觉得天主教这样不对。上帝的救赎应该免费啊,怎么能收钱呢?你们收了钱给上帝分成么?分成?你当上帝是什么?不分?钱都到哪儿去了?
既然信天主教这么贵,那我们就随性而为多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信上帝不是更自在?
路德教授看来还是个愤青。写完文章就顺手钉在教堂大门上了。本来只是个义气之举,没想到一下就轰动了。 原文本是拉丁文写的,很多人看热闹不嫌事儿大,追热点。翻译!转载!转眼之间,就翻译成各国语言,从德国传遍欧洲,一时间洛阳纸贵。
开始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还不当回事儿,老子信天主教这么久了,岂是你一外国人逼逼叨几句就能改的?很长一段时间,亨利八世都保持了很高冷的姿态,甚至忍不住了还要反驳几句。直到人生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终于让这位固执的君王来了个大逆转。
亨利八世有个毛病,重男轻女。他特别想有个男性的继承人。现任夫人只给他生了个女儿,一再努力也不成之后,亨利八世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办法——出轨!
出轨对象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老婆的丫鬟,真是近水楼台啊。当时天主教不让离婚。亨利八世寻思自己挺大一国王,罗马教皇总要给个面子破个例吧?一心想离婚,娶小三。可惜,人家教皇就是不开面,没同意。
亨利八世一来气,一言不合就改革。天主教起源于罗马,一直受罗马教皇的管辖。亨利八世一看,不让我离婚,那就讨论一下新教改革的问题吧,推行新教(广义意义上的基督教)。第二年就脱离了罗马,光明正大的把婚离了,小三娶进门。
可惜这小三不争气,也生了个女儿。结婚三年,就让亨利八世找机会给“咔嚓”了。第三任才终于生了个儿子爱德华六世,虽然9岁继承王位,16岁就去世了。爱德华信新教,但随着他去世,推行一半就终止了。
亨利八世折腾这一通,最后又转回来了。还是大媳妇的女儿,也就是长女玛丽继承了王位。这个玛丽在法国长大,也是虔诚的天主教。但你想啊。自己亲爹亨利八世为了娶小老婆,废了天主教。玛丽心里憋着火呢。终于继承王位了。怎么改过来的,你就给我怎么改回去!
这个玛丽可不是省油的灯,杀伐果断,不听话的新教徒通通烧死,300多名新教徒就这样死在火刑架上。还好玛丽在位只活了5年。1558年玛丽去世。也在1558年,亨利八世的二老婆安妮的女儿伊丽莎白登基。
伊丽莎白一世是个明君,深知国家已经被这么一通折腾,内部已经发生分裂。如果不采取温和的策略,很容易出事儿。
这么多年关于信仰和宗教的拉锯战,其实是可以看出天主教在人们心里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被取替只是早晚的问题。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温和的策略下。渐渐分裂出两个阵营,这两个阵营目标基本一样。一个主张赶紧痛快儿的改革,别犹豫,别耽误!
一个觉得慢慢的清洁,净化教会。最终也是脱离天主教,建立新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清教徒。
激进派已经等不及改革了。目睹着各种措施收效甚微。而且伊丽莎白一世是温和派,跟自己又不是一个阵营,得不到支持啊。
当时的激进派也被称为“分裂派”是 不受待见的。既然如此,我们不如开辟一个新大陆,去重新实现我们的信仰!
伊丽莎白去世,他的侄子詹姆士继位。更是不待见分裂派,几乎看到要被迫害的苗头。这时,最犹豫的清教徒也开始琢磨着逃跑了。
这些人一拍即合,就找了一艘叫“五月花号”的货船,扬帆出海了。
这之后还有很多动人心魄的故事。但这些不满英国宗教制度,渴望改革的激进派,最终摆脱出英国的束缚,成为开拓者,也是美国人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