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馆重建后,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

试玩笔记 试玩笔记 2018-04-17 08:54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经过五年的闭馆重建,终于在2017年11月份重新对外开放。在连续对外开放五个月之后,游客们的对它的热情依然高涨,每逢周末,入口就大排长龙。其中有一些文物的窗口,更是经常被堵得水泄不通。可见人民群众对精神层面的追求随着物质条件的增长,也越来越高。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Photo by jiangyouyu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Photo by jiangyouyu

托朋友的福,先后两次走进这座博物馆,并在教育员的带领下进行了系统认真的参观。现在,我将湖南省博物馆内馆藏的『国家宝藏』,进行不严谨的排名,然后逐一进行通报给大家。能不能发家致富,接下来就等各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湘博教育员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新馆新科技:听解说蓝牙耳机,既可以保持馆内的安静,又可以确保解说的清晰。


多图预警,土豪随意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官方介绍:博戏是智力竞技游戏,先秦已流行,汉代尤甚,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喜爱,玩法已失传。此套博具包括漆盒、博局、黑白大棋子、小棋子、算筹、削、刮刀及骰子。骰子18面,字面分别为一至十六、骄和‘妻畏’,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博具是现存最完整,最早的一套博具。

点评:这一套博具出土于马王堆汉墓,非常完整,如果不是文物,卖到咸鱼上我会标注“六到七成新,功能完整”。它就这样被安静的摆在展柜中,看上去就是一副很好玩的样子,最引人注意的是盒子正中间的一颗有18面的骰子(象牙材质),比我玩过的飞行棋还多了12面,这也证明古代人业余生活的丰富。像这样的高档桌游,在2000年前,还是女子们出嫁时的重要嫁妆,造价不菲,相当于现在出嫁时还要带个高档麻将桌,不然不够隆重。

博戏与象棋一样,都属于“先秦已流行”,但他们不同的是:象棋的玩法得以流传,博戏却早已失传。到唐代时,博戏,渐渐被象棋取代,到了两宋时期,已经失传。我猜大概是由于玩法比较复杂,制作成本也相对高吧,因为除了漆盒使用了高档木材和油漆外,博具中部分材料采用象牙制成。此外,骰子的加入,游戏玩起来肯定会增加许多不确定性,除了对技术有要求,还需要有一定的运气。小时候玩飞行棋时我们总是会默念,六啊六啊,我要六啊。不知道当年的长沙丞相利苍的儿子利豨是不是也会望着有十八面的骰子一边玩一边默念:"十六啊、十六啊,敢不敢给我来个十六啊。"

典故:据史记吴王濞列传中记载,博戏还是七国之乱的导火索,是杀人的凶器。汉景帝刘启在当太子时,有一次玩博戏与诸侯国吴国太子发生争吵,刘启由于年轻气盛,用博具将吴国太子当场击死。这件事从此在吴王刘濞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尽管汉文帝之后多次道歉,但是在景帝刘启继位后提出削藩时,吴王立即联合楚王刘戊组成七个诸侯国一同反叛朝廷,这就是后来的七国之乱。

考古价值:★★☆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官方介绍:这是一套属于辛追夫人的梳妆盒。出土时,漆盒由“信期绣”丝绢包裹,打开盒盖后,我们发现盒内分上下两层,上层放有手套,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下层放置有9个小漆奁,分别存放假发、梳、篦、针衣、茀、粉扑及各类化妆品。茀出土时,刷毛部分被染成红色,很可能是胭脂。此外,当时的贵族女性往往喜欢梳高高的发髻,但人的头发有疏有密,而年老的人头发往往更少。为了能有浓密的头发,可以梳成漂亮的发髻,当时妇女常在真发中掺接假发。作为女人,辛追也十分重视自己的装扮,在她死时头发的下半部分就编缀有黑色假发,而盒中的这一盘假发应该是用来备用的。

点评:看来化妆这件事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果然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丞相夫人辛追自然是要配置高级一点的化妆盒。我猜这样的高档时尚套装在当时应该也是属于定制产品。九个小奁在空间上作了巧妙的排列,节省空间的同时又美观实用。此外,奁内的化妆品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人们化妆所用到的工具。其中最让我佩服的就是假发,至今保存完好,所以说不管是汉代的丞相夫人辛追还是去世不久的亿万富翁乔布斯,在脱发这件事上都是无能为力的。

考古价值:★★☆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官方介绍:素纱指的是没有染色的纱,单衣指的是没有衬里的衣服。这件单衣是用极细的素色蚕丝织成的薄纱裁剪缝制而成,整件衣服衣长128厘米,两袖通长190厘米,而重量却只有49克。如果去掉袖口和领口的绒圈锦边缘,就只剩下40.2克。多数学者认为它可能穿在锦绣衣服的外面,既可增添其华丽,又可产生朦胧美感。这倒是正好符合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传统审美情趣。但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当作一种内衣穿着的。

这件衣服这么轻薄是因为纱料的丝非常的细,一根长900米的丝约1克重。可以说,这是迄今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也是最轻薄的一件衣服。它的背后隐藏的是古人从蚕种到蚕茧,从缫丝到织造,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代表了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该图片来源于湖南省博物馆官网)

故事:这件衣服的工艺自然是登峰造极,但现代人复制一件这样的衣服到底有多难?答案是13年。

1986年,国家文物局为了防止丝绸文物在展出的过程中腐朽,决定研究复制“素纱单衣”,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南京云锦研究所。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分析研究了这件汉代著名的“素纱单衣”后,把攻关的重点放在了织物的重量上。素纱禅衣是轻薄透明的方孔平纹织物,织物组织并不复杂。这件出土的单衣,衣长一百二十厘米,通袖长一百九十厘米。连同衣领、衣袖的绒圈锦的镶边,整件衣服重四十九克。由于文物原件在两千多年漫长的时间里,自然损耗了一些物质,如果按原件的规模进行复制,则成品重量将大大超过原件。而这件文物的重量已是该文物最重要的标志和和特点,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重量。

科研人员复制出来的第一件素纱单衣的重量超过80克。原来,现在的蚕宝宝比两千年前的要肥胖许多,吐出来的丝明显要粗、重,所以织成的衣物重量也就重多了。之后,他们从蚕种的选择,蚕的喂养方法,蚕的规格都做了细致的研究,最后确定用九点一三旦的蚕丝来复制,比目前正常规格的二十至二十二旦的蚕丝细了一倍以上。

经过科研人员十三年的艰苦努力,1999年,这件稀世珍品终于研究复制完成,复制出的样品重量已达四十九点五克,与原件仅差零点五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及南京云锦研究所官网)

备注: “素纱单衣”同“素纱襌衣”。中学课本中为“素纱襌衣”,但博物馆介绍材料中为“素纱单衣”,为行文方便统称“素纱单衣”。

考古价值:★★★☆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官方介绍:《天文气息杂占》是一部利用天象占验吉凶的图书,书中以朱墨两色绘出了云、气、恒星、彗星等各种天象图象约250幅,图里展示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每幅图下都纵向排列有说明文字,插图与文字的编排井然有序。

在帛书底部31幅彗星图是此书最精彩的部分,它们形态逼真、数量众多,每幅图都经得起科学推敲。每颗彗星都有彗头、彗尾,除最后一颗外,其余都是头朝下,尾朝上,符合彗尾背着太阳的科学规律。而且这些彗星的尾巴有多有少、有弯有直,彗星头部有的是圆圈形,有的圈内又有圈点,形态各异,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对彗星的观测达到了相当精细的程度。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他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谈到1644年我国手绘的一幅彗星图时,认为那幅就是我国最早的彗星图了。但是他根本没有想到早在西汉,我国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天文学家,就绘制了31幅不同形态的彗星图。

点评:如果不是天文爱好者,只是单独观看《天文气息杂占》,一般不会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但湖南省博物馆新馆采用了裸眼3D的技术,在弧形的放映厅中不断的播放精彩的3D动画,用高科技把原本单调的《天文气息杂占》一书,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图像,让参观者有一种穿越后在星空遨游的既视感。只是时间太短,不过瘾。

考古价值:★★★★★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官方介绍:中晚唐时,坊市制被打破,茶楼酒肆遍及城乡,长沙窑酒具因此而兴起。罐、壶、盏是酒具常见的组合方式,先用舀勺从贮酒罐取酒,倒于分酒壶或温酒壶,再将壶中酒注于酒盏。

长沙窑在瓷器装饰方面有特殊成就,首创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绘画的装饰技法。初期是形式单一的褐彩,绘以简单草率的花草纹;以后逐步演进到褐、绿两种彩色。这件青釉褐绿彩山水纹罐属于盛酒器,器物造型规整,釉色清亮,其花纹是先用褐色线条勾出轮廓,再以绿彩渲染,点彩错落有致,繁复饱满,腹部用褐绿彩描绘起伏层叠的山峦,翱翔蓝天的群鸟,线条流畅飘洒,劲健飞动,如行云流水,画面生动有神,是唐代长沙窑作品的杰出代表。

点评:在央视的【国家宝藏】节目中,经过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的推荐和著名主持人何炅的演绎,长沙窑酒器也算是狠狠的出了一把风头。由于中晚唐安史之乱,中原地区战祸连连,许多中原地区的百姓移民搬迁至湖南,所以长沙窑酒器还带着一点唐三彩的血统。不过,土黄色的长沙窑酒器摆放在展柜中并不太起眼,甚至算不上精致,因为当时它属于廉价的、伸手即拾的民用瓷器。但从回顾历史的角度来看,长沙窑酒器价格便宜,首创了釉下彩,是湖南人对外输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真正的外销瓷大规模的开始,也是中国制造的文化标签。在省博展出的柜台中,我们还能看到各式各样的长沙窑酒器上有着来自不同地域和国家的文化符号,这也意味着长沙窑酒器在当时也针对销售地作了专门的设计,包括狮子、阿拉伯文字等等,销售的范围很广。除此之外,沉没千年的黑石号及其装载的长沙窑酒器被成功打捞,也成为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证据,证明了唐代我们国家与世界多个国家存在着贸易往来。

考古价值:★★★★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官方介绍:尊为酒器,猪背上开椭圆形口,设盖,腹内盛酒。口两侧有獠牙,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不属于家养,而是一条孔武有力的野公猪。前后肘部有横穿的圆孔管,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此器重达30多公斤,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背部有椭圆形孔,为酒的出入口,此尊盛酒后,难以倒出,应当是配备有取酒的勺。盖上有凤鸟,既是装饰,又是捉手。猪身上装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有的考古学者认为商周时期的象生动物具有表意的功能及象征的意味,艺术地表现了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其具体作用是人们与神灵之间的沟通媒介,起着巫术般的祈求避邪作用。

点评:喜欢喝酒的人看到祖先们的盛酒器自然是要高看一眼的。13公升酒相当于26斤白酒(古代酒精度数较低),这个盖子看上去就不太密封,应该不是长期储存酒的器具,也意味着开盖就得喝完(壮士好酒量)。豕尊上有两个对穿的小孔,是用来穿绳连接木棍。如果不作祭祀用,想象家里来了客人,请客人喝酒时,需要四个青壮年劳力一起把酒抬出来,这场面,没开始喝估计就已经醉了一半了。不过这只是一句玩笑,能用上如此贵重的青铜器盛酒,必然是非富即贵,使用的场合肯定也不是日常小聚,必然是用于一些带有祭祀属性的场景。另外,取酒需要用勺子舀取,如果搬上现代人的酒桌,按照规矩开了的酒必须喝完,三十多公斤的青铜器要倒过来取酒可操作性不强,可能还得给桌上的每个人配个吸管才行。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典故:猪在古代称“豕”,也是“家”字的下半部分,表示房子下面有猪即为家。为什么以猪为造型,甚至有“猪”崇拜情结?专家分析称这是因为猪当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较高。人们从游牧民族到农耕民族,把野猪驯化为家畜是财富的象征,只有家里养了猪,这个家才算定下来了。用青铜打造的豕尊,更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此外,豕尊身上有多达五处修复痕迹,均在商周时期,也说明了当时这座豕尊的使用频率很高,经常用于祭祀。

考古价值:★★★★☆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官方介绍:1958年冬季的一天,在长沙毛家桥废铜仓库里,一位湖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发现了几块锈迹斑斑的铜片。当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铜片拼凑起来时,看到了一件装饰有人面的青铜鼎。这座铜方鼎四面都有人面造型,绕它一周可以发现方鼎正反两侧的人面较宽大,左右两端的较窄小,但人脸的面部表情却是一模一样的,就好象同一张底片放出来的一样。它们都有大脸,圆眼,弯眉,高耸尖削的鼻梁,宽阔突起的嘴唇,表情非常庄重。看起来,样子还真有点像今天的南方人。面部虽然基本上写实,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的耳朵格外地粗大,而且在耳朵的上部有一个弯勾状、很象角的文饰,耳朵下面还有一个弯曲的爪子。 显然,这不是常识意义上人的形象。专家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它是“饕餮纹”。

典故:在先秦的文献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叫缙云氏的家族,出了个不肖子,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胡作非为。有一天他居然生吞活人,结果卡住了喉咙,咽不下去,最终害了自己,变成了一个有首无身的怪物,人们称它为“饕餮”。此外,鼎内还有铭文“大禾”,这是方鼎留给我们的另一符号线索,成了今人追溯探索它铸造信息的又一个有效途径。

点评:从艺术形式上看,此器运用反复、对称的装饰手法,布局严密,写实与抽象纹饰结合。四组相同的纹饰集于一身,不仅强化了装饰主题,而且给人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达到特定的装饰效果,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铜制作者已具备了较强的写实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官方的文案中讲到:大脸,圆眼,弯眉,高耸尖削的鼻梁,宽阔突起的嘴唇,像极了今天的南方人。我只能说这是我听到的南方人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发现全过程: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人面铜方鼎实际上是由十多块拼接完成的。约在1958-1959年左右,中国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乡胜溪村一个叫新屋湾的地方,一位农民在挖地时发现了这件人面方鼎,当时并没有引起他的特别注意,不久,他把这件器物连同他们家的一堆废铁卖给了收废品的人。当时,正是全国人民大炼钢铁的年代,金属制品是重要的回收物资。

之后,这件器物像所有当地的废旧金属制品一样被分类集中到了长沙毛家桥废铜仓库。在废铜仓库,专门的拣选师傅将对铜料再次分拣,然后分送到有关冶炼厂。

幸运的是,这件器物的一块残片被湖南省博物馆派驻到废铜仓库拣选文物的师傅发现了。于是,他们跟踪追击,找到了10多块,经初步拼对与研究,发现只缺一条腿与底部。器物运到馆里后,修复师傅张欣如马上对其进行了修复。有意思的是,隔了二年,残缺的一腿也找到了,于是用这条正宗的腿换下了假腿。缘分就是这么奇妙,碎成十多块,居然还能神奇的复原。

考古价值:★★★★☆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photo by litao

官方介绍:罍是一种大型盛酒器。最早的青铜罍见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中期,主要有方罍、圆罍两种类型。其中方罍代表器主的社会等级更高。

湖南省博物馆内的这件青铜方罍,就是号称“方罍之王”的皿方罍。它整体造型高峻伟岸,器盖和盖钮呈屋坡形,8条扉棱自顶至足沿着四角和四面的中线分布。器身饰兽面纹,领与足饰小鸟纹,肩饰夔龙纹。肩上饰卷角羊首衔环,腹下有兽首形鼻。多种装饰技法的运用,使其精美别致。

这件器物的器盖铸有铭文“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器身铸有铭文“皿作父己尊彝”,其中“皿”是器主族氏,“而全”是器主之名。由此可知,该器是皿而全为祭祀父亲“父己”而特意制作的礼器。

皿而全方罍于民国年间出土,不久以后器身流失海外,从此开始了近百年的盖、身分离的流传过程。直到2014年,经政府与各界爱国人士努力,二者最终在湖南省博物馆破镜重圆。

点评:关于“皿而全方罍”,在央视不久前播出的【国家宝藏】节目中,节目组就已经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对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专门收看关于湖南省的那一期节目。为了照顾没有收看过的同学和确保此文的完整,在这里再重点介绍一下它的回归之路。

1、出土。1922年,在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因暴雨冲刷而在山间沟边重见天日,后被一农民秘藏。

2、盖身分离。一位湖北的石姓商人闻讯而来,看到精美至极的方罍,当即出价400块银元购买。此时正赶上物主长子回家,得知有人愿出高价收购,就拿着方罍盖到附近小学校找一位钟姓校长处询问。钟姓校长见方罍盖绝非一般古物,当即决定用800块银元购买,并将方罍盖留下,让物主回家把器身取来。此消息被石某知道,抱着方罍器身匆忙离开。从此,方罍盖、身分存异处。

3、转辗买卖。古董商石某很快以100万大洋的高价将器身卖给了上海的大古玩家李文卿和马长生。二人知道此器非同小可,10天后就偷运到美国,以80万美金卖给了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洛克菲勒急于配成全器,托古董商以大洋14万购买器盖,但此时器盖已被湘军团长周磐抢夺在手,索要50万美金,二人协商未果,方罍始终未能完璧。

4、盖回政府。当时的段祺瑞政府亦获知方罍出土,曾“严令追缴”。周磐采取拖延策略,使中央政府和省政府的追缴均未成功,直至其被捕后,才主动献出方罍盖。从1956年至今,皿而全方罍之盖由湖南省博物馆保存。

5、器身著录。洛克菲勒在获得器身之后,由于一直没有配上罍盖,于是将其出让,并流传到卢芹斋、姚昌复、包尔禄等多位20世纪初重要古董商及藏家之手,1961年,日本古董商浅野梅吉经手“皿方罍”,其子浅野刚将其著录于《中国金石陶瓷图鉴》。

6、拍卖竞价。其后又经过了一些古董商之后,被日本藏家新田栋一拥有,并于2001年交由佳士得拍卖,当时上海博物馆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闻讯后,联合筹集一笔巨款前往美国参加竞买,但是被一位法国买主以高出中方近四成的价格将其竞拍而得,成交价达到了924.6万美元,创下了当时中国青铜器拍卖记录,被业界称为“青铜器之王”。迄今,该器仍保持着中国古青铜器在世界拍卖市场的最高成交纪录。

7、交涉洽购。2014年3月19日,纽约佳士得拍卖行在公开拍卖皿方罍前一天发表声明称,中国湖南收藏家群体已向佳士得正式提出联合洽购皿方罍,佳士得经过与皿方罍当前所有者积极沟通,买卖双方达成协议,该器将捐赠给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据介绍,在得知纽约佳士得将公开拍卖皿方罍后,湖南省博物馆正式致函佳士得亚洲区总裁,商购皿方罍事宜。湖南代表团一行抵达纽约展开商谈,当湖南代表团将从长沙带到纽约的3D打印器盖模型非常契合地盖上器身时,佳士得公司和卖方,都已经认同了皿方罍的最终归宿。最终,在各方善意的促成下,代表团以低于预计拍卖成交价一半左右的价格,与卖方及佳士得公司达成了购买协议。购买方在协议中承诺,皿方罍将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永远不再出现在拍卖会上。 

8、回归中国。湖南省博物馆2014年3月20日发布公开声明表示,在湖南省公私单位和热心人士的合力推动下,经佳士得与皿天全方罍当前所有者的积极沟通,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促成此青铜重器“身首合一、完罍归湘”。买卖双方于纽约时间2014年3月19日达成协议,皿而全方罍器身即将重归故里,与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全方罍器盖合璧,并由该馆永久收藏。 湖南卫视于2014年6月12日晚直播这场位于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举行“皿方罍”器身交接仪式。颠沛流离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古青铜器珍宝皿方罍12日在纽约世界著名拍卖行佳士得正式移交中国。根据协议,曾创下世界拍卖市场亚洲艺术品最高成交纪录的皿方罍将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今后不得出现在任何商品交易市场。

2014年6月28日,结束了近一个世纪海外漂泊的商代青铜器皿方罍的器身与器盖在湖南完成合体,从此身首合一。【百度百科】

备注:皿方罍回归的时候,捐款的六家企业分别是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中烟公司、湖南出版集团、华菱钢铁集团、湘投控股集团、中联重科。讲真,了解到这里,真的要高看这六家企业一眼。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考古价值:★★★★★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黑地彩绘漆棺,该图片来源于湖南省博物馆官网)

官方介绍:辛追夫人的地下宫殿严格来讲,应该分为五层,最外面的是棺椁,棺椁内还有四层漆棺。第一层为黑漆素棺,打开后,展现出来的是第二层黑地彩绘漆棺(如上图),棺外的基本颜色也是黑色,象征着地府。在黑地上漆绘有云纹和110多个栩栩如生的神怪动物形象,就像一幅展开的连环画,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神秘逍遥的地下世界。这个世界里有怪神吞蛇、仙鹤啄蛇、仙人降豹、仙鹤啄食和赤豹伏地等许多神怪形象,其中出现最多的是一种似羊非羊,似虎非虎,头上长角,身上有尾的怪兽怪神,它是以手里抓着蛇或嘴里咬着蛇的形象出现。古人认为蛇对墓中的尸体有着极大的危害,所以这个怪兽应该是墓主人的“保护者”,使墓主人的灵魂不被损坏,肉身不被侵扰。

黑地彩绘漆棺上所描绘的神怪变化多端,营造出的世界十分浪漫,不得不让人惊叹汉代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熟练的技法,是我国漆器工艺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朱地彩绘漆棺,该图片来源于湖南省博物馆官网)

官方介绍:辛追墓中的第三层棺是朱地彩绘漆棺,这层漆棺颜色鲜丽、画面祥和,是灵魂穿越黑暗空间和地下世界飞升到祥和的人间仙境。朱地彩绘漆棺的通体内外皆髹朱漆,闪耀着红日般的光芒,红色象征着太阳、南方、生命和不死。在漆棺头挡和侧面部分上描绘的是第一仙山一一昆仑山,山间绘有象征祥瑞的青龙、白虎、朱雀、神鹿和仙人等。墓主人和它们一同登上了憧憬中的昆仑仙山,象征着墓主人的灵魂已摆脱了邪魔的侵扰到达了安详的神仙世界。

这件漆棺整体构图讲究对称平衡,色彩强烈明快,注重神态的表现,用线干净利落。他的神化题材和堆漆工艺都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绘画时画工兼用了平涂渲染和堆漆工艺使纹饰显出浮雕感,代表了汉代漆器工艺的高度成就,为我们研究西汉初期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锦饰漆棺,该图片来源于湖南省博物馆官网)

官方介绍:这是辛追墓中的第四层棺,锦饰漆棺,也是直接装殓辛追夫人遗体的内棺。棺内髹朱漆,棺外髹黑漆。棺外横缠两道宽12厘米、厚6至7层的丝带。在棺的盖板和四壁上,还装饰有树纹铺绒绣和羽毛贴花绢。这一点让考古学家们十分惊奇,因为在棺外贴丝织品做装饰的现象,之前只在史书中有记载,这次是迄今第一次发现实物资料。根据《史记》等书记载,在西汉,人们认为凡人要成仙,必须经过羽化的阶段,即所谓的“羽化而登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往往会将装殓逝去先人的内棺上贴上羽毛,实际就是给内棺穿上羽衣,希望墓主人能在羽衣的协助下达到不死仙境。

点评:一层一层地打开辛追夫人的四层套棺,我们可以看到辛追的灵魂所经历的升天之路。尽管他们意识中的长生不死只是虚幻,但生命永存的信念和灵魂不灭的信仰仍让人们执着、自信地把“死”视为“生”,将“生”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

从外至内的黑漆素棺、黑地彩绘漆棺、朱地彩绘漆棺与锦饰漆棺表现了汉代贵族对于死亡“视死如生”和“灵魂升天”的认知,展示了湘地对于楚文化中浪漫和神秘的传承。汉初匠人鬼斧神工的创造力,以及轪侯家族的奢华富丽让我们叹为观止。

湖南省博物馆新馆按照辛追夫人原墓进行了一比一的墓坑复原,近二十米深,一号墓的大椁就放在最底下,在现场参观可以俯视内部结构。同时,湖南省博物馆把T形帛画的内容和彩绘棺上的内容投射在了墓坑的四壁,观众可以欣赏到汉代极其浪漫的手法来表达他们对生和死的理解。

考古价值:★★★★★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黑地彩绘漆棺展示)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黑地彩绘漆棺展示)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朱地彩绘漆棺展示)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朱地彩绘漆棺展示)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T形帛画展示)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T形帛画展示)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官方介绍:T形帛画通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辛追墓出土帛画用三块单层细绢拼成,顶端横裹根竹竿,上系丝带,可以张举,中部和下部四角各缀有青黑色麻质绦带。为出殡时引作前导、入葬时覆盖在内棺上的“铭旌”。帛画用笔墨和重彩绘制,从上至下分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天上描绘金乌(太阳)、蟾蜍(月亮)、烛龙、飞龙和司阍(天国守门神)等;人间描绘软侯夫人在三个侍女簇拥下缓缓升天,她的家人在祭祀;地下描绘巨人托举大地。整幅帛画用浪漫手法表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永生的追求。

主要价值: 是汉代高超的绘画艺术与汉代哲学思想,宇宙观、生命观的一种完美结合。

1、反映古代丧葬制度。T形帛画体现了古代葬制中关于安魂安魄的做法,形象而具体。《周礼》、《仪礼》和《礼记》中,都记载了有关丧葬的习俗和制度方面的细节。如《礼记》中就记载出殡时负责高举魂幡,走到柩前的人叫做“复者”。所举的幡,长沙楚墓曾有出土,仅知是导向死者升天,帛画,画幅小,只有墓主人或御龙或乘舟面向西方升天,到了汉代则有三界,内容复杂得多,表明了古人宗教信仰的不断演进。

2、帛画是一种绘画艺术。T形帛画的出现,说明汉代初期,具有民族特色,以毛笔作画,无论从画技,着色和布局方面分析,都已达到高超的水平。画技闲熟,用笔自如。图像生动,既有写实又有虚设;着色多样,除了单色,还有调色。对象不同,用色不一,局更是巧妙。如天上、人间,地下的相隔,天上有天门标明,地下以平台为限,天地之间自然是人间。各界之中,都以典型事物凸显其空间,不嫌芜杂而有条理。特别是人间部分,墓主人形象显著,主题突出,完全符合帛画的用途,可以说, T形帛画的艺术语言,已十分清楚。

3、T形帛画体现了古代葬制中关于安魂安魄的做法,形象而具体。《周礼》、《仪礼》和《礼记》中,都记载了有关丧葬的习俗和制度方面的细节。如《礼记》中就记载出殡时负责高举魂幡,走到柩前的人叫做“复者”。所举的幡,长沙楚墓曾有出土,仅知是导向死者升天,帛画,画幅小,只有墓主人或御龙或乘舟面向西方升天,到了汉代则有三界,内容复杂得多,表明了古人宗教信仰的不断演进。

点评:T形帛画中的各项元素,经过博物馆显示屏动画分解和专家的解读,非常形象、清晰的反映了古代人宇宙观,帛画上的内容是古代人们永生之梦的一种寄托。人们认为死亡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是死而向生,这也是为什么魏晋之前下葬的古墓陪葬品都特别的丰富。在这样的认知下,当然是能将生前的个人物品尽可能的带上,也就是说家中有人去世,半个家的家当都会被一同下葬。

考古价值:★★★★★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出于对逝者的尊重,辛追娭毑本人就不作排名了,也没有专门的拍照,想要看望她老人家的同学可以走进湖南省博物馆亲自上门拜访。不过现场看到她安静的躺在水晶棺中还是很震撼,毕竟时间相隔2100年之久,她的头发,皮肤依然清晰可见。如果将来科技发展,将细胞重新激活,说不定她老人家能够能在博物馆开个座谈会,亲自来讲一讲两千年前,那些淹没在岁月里的不解之谜。不过,她要是真的突然坐起来,不知道有几个人敢去,估计一般的青壮年男子都会当场被吓个半死。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除了以上列举的文物以外,博物馆内还有非常多的珍贵文物,比如说“长沙丞相”铜印,有效证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又比如说辛追夫人墓中出土的“歌舞俑”、“奏乐俑”,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小乐队模型之一,也从侧面反应了辛追夫人一家观看歌舞演奏的生活写照。而且歌舞演奏的方阵正中间的一位女俑面容带妆,栩栩如生, 也反映了两千年前女子化妆风格(码字的晚上盯着看有点阴森恐怖的感觉)。由于水平和精力有限,其他珍贵文物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文物都是无价的,但是它们带给我们的影响力却有大小。它们穿过漫长的时光,经过岁月的洗礼,终于光荣成为了我们民族记忆的载体。它们的存在总是证明着或者颠覆着我们的对于过去的认知。而对它们价值的判断,取决于它们的稀有程度、历史地位,以及产生的影响力等方方面面。我仅仅前后参观三次就在这里冒充“砖家”夸夸其谈本身就是一种极不严谨的行为,更加不可能全方位有效的展现博物馆的魅力,而且文中大部分的观点来自于现场湘博教育员和志愿者的讲解以及湖南省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属于“拿来主义”。

为什么要对历史感兴趣,不断的探究历史真相?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的序言算是一个不错的回答: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需要探求新的答案。

对于我个人来讲,其实没有什么具体的新问题需要解决,只是博物馆展柜内的文物和它背后的神秘故事对我有强烈的吸引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等孩子长大到喜欢问问题的时候,我多了解的这一些背后的故事,能让“好父亲”的人设在回答他的疑问时不至于过早崩塌,并希望借此能从中带给他一些学习的乐趣。

-end-

文中部分观点来自于现场湘博教育员、志愿者的讲解,和湖南省博物馆官方网站以及百度百科等等。内容存在不当、不正、不准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其他馆藏文物图: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参观指南_新浪众测

(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新浪众测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众测立场。)
0 0
分享 商务合作 返回
微博 QQ空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