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X:Face ID 手机交互新纪元
①Face ID 交互新纪元; ②A11处理器性能逆天; ③成像素质业界一流 。
①快充充电器不是标配;②容量版本不合理。
手机功能日趋多元、若将体验内容以图文形式分享,呈文体量将异常臃肿。
So,选择更直观视频方式呈现。
iPhone X变革巨大。若洋洋洒洒,一个钟的视频也无法将iPhone X的林林总总展示全面。
So,选择9个项目,作为视频9部分内容。
1、外型 2、Face ID 3、性能 4、屏幕 5、交互变化
6、拍照 7、Animoji 8、防水 9、游戏
1998年、iMac取消3.5寸软驱,2011年、iMac取消光驱。
2012年 MacBook Pro甚至取消RJ45网线接口。这些接口,在当时看来都是不可或缺的。
07年iPhone拿掉实体键,不可更换电池。完全颠覆了大众对手机的认知。
2017,iPhone 10周年。这一次iPhone X拿掉的,是时下99%手机必须具备的“Home键”。
I skate to there the puck is going to be,Not where it has been.
——Wayne Gretzky
是的。苹果之所以伟大,就是其不断的、用一种近乎“傲慢”的方式开创新的科技时代。不妥协于消费者现有的使用逻辑与习惯。
不出意外,iPhone X 将会像Apple过往的很多产品一样,再一次开启新纪元。
如果Apple对于手机的终极目标是“一块玻璃”。
前面板没有任何按键的iPhone X向这个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5.8寸的iPhone X握在手中,机身Size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部4.7寸的电话。只是“屏占比”的尘嚣还未散去,“全面屏”已纷至沓来。屏幕尺寸已经不能用来描述手机的大概体积。
这一点,在2017年,我们需要重新认知。
5.8寸的iPhone X 对比 5.5寸的iPhone 7 Plus
Apple好似笃定在多年前就找到了最完美的“大圆角”,iPhone X的圆角设计与iPhone 3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屏幕已延伸至边角。
外型设计上,不仅承袭了iPhone 3的圆角。三明治的机身结构同样趋同于iPhone 3/4。
中框材质,Apple过往铝合金与不锈钢“轮番”用。iPhone X“轮”到了不锈钢?
相对更显精致的铝合金,不锈钢不仅硬度更高,视觉上相对铝合金也更具质感。而对于不锈钢更难加工的事实,应该不会对Apple造成困扰。早在iPhone 4时代就已臻熟。
全玻璃的机身手感非常顺滑,弊端是真的真的容易“脱手”。史上最贵的iPhone加上这一“特性”,iPhone X必然会成为购置Apple care+最多的机型。
交互
取消Home的iPhone X,在交互方式上做了些许更改。
与其说是“改变”,不如说成“改进”更为贴切。
操作交互的变化有Home键,控制中心,任务管理器。但主要的交互逻辑并没有改变。譬如“底部上划”取代“按压Home”,位置都是来自手机底部。呼出“控制中心”的操作一直没有所谓“标准”。这些交互变化并不需要过多的学习成本,点点时间便可适应。反倒是再去操作其他手机时,整个人很“分裂”。
只有调用任务管理器的操作,稍显“繁琐”。但这个操作的使用频率相对低,无伤大体。进而,
需要在任务管理器中长按后才能进行程序关闭操作,必定是Apple有意为之的改进。
在iOS任务管理器中切换任务,误划关闭的情况时有发生,相信你也一样。这并不能说明“手残”。好的交互,就是让手残的人用起来也非常流畅。
加长了Power键并赋予交互任务,使得这个按键不再是“Power键”,更像是功能键一样存在,主要用于Apple Pay和Siri的呼出。
AirPods、iPhone X,近代的Apple产品都体现了Apple对于语音交互的执着。但鉴于过往Apple官网的中文文案都词不达意,Siri对于中文的解析处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依着我,Apple直接将“讯飞”收了吧!
Face ID
抛开Face ID在安全交互上的进步。
取缔Touch ID从而拿掉Home键,已然是Apple“去按键”理念的里程碑。
很多版本的传言都在说“屏下解锁”技术的研发遇阻、到达瓶颈,才有了Face ID。
可Apple的官方说法是iPhone X从最开始的立项,就是要采用Face ID。
有一点可以确定,Face ID并不是心血来潮、在短时间就能完成研发并投入使用的技术。需要漫长的研发周期。Apple这样成熟的公司,“不留后手”的拿掉Touch ID,必定要求Face ID的完成度达到一定水准。而这些、都需要时间。
此外,若是以“回溯性因果”看Apple近些年的动作,吸纳了包括XBox Kinect团队,收购多家相关技术的公司,这些也都能印证Face ID是iPhone X最初的目标,最终的结果。
为了实现Face ID,IPhone X全面屏“破了相”、交互方式变革、UI设计大面积改动,APP需要重新适配。这些不过是以用户眼光能看到的代价。背后不为人知的周遭难以想象。
这样的代价值得么?
创新、革新这种精神本身就值得肯定。
而iPhone X最终产品的实际表现,同样是“拿得出手”的。
虽然在“全民屏”横行的当下,iPhone X顶部的“刘海”在视觉上确实显得非常突兀。
但这一个本末关系。
顶部是实现Face ID的硬件组成部分、原深感摄像头。其精密程度及承载的技术已然让业界望其项背。如果仅仅是为了全面屏、为了实现而实现、为了全面而全面,很难相信Apple做不到。
对于Apple而言,根本不会在“全面屏”与“新交互”之间做权衡,不存在的!
因为在实现Face ID的难度面前,全面屏也许都不值一提。
Face ID在交互上的优势非常显著,几乎为手机业界确立了未来几年里安全交互的发展方向。无论在面容采集、还是识别的准确度、稳定性上,Face ID综合表现都达到了一项重要功能应具备的成熟度。会让用户在很短的时间里认识它、使用它、适应它、甚至依赖它,而这一切,悄无声息。
Face ID与Touch ID有一样的开发接口。也就是说,当下所有通过指纹验证的交互,都可以非常平滑的过度到面容验证。
日前,对iPhone X完成适配的APP基本上都“顺手”加入了面容ID功能。
面容ID在功能的体现上主要用于需要身份验证的场景,而实现面容ID的原深感摄像头本身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随着原深感摄像头API的开放,会衍生出无穷的创意和玩法。
目前就已经显现出“被玩坏”的趋势。
对于深谙“美颜自拍”的国内技术团队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契机。
试想一下,陌陌美颜、AI美颜等团队,在2D的采样下,活生生通过优化算法已然达到“全民宋慧乔”的程度。当有了原深感摄像头的加持、多赋予一个维度,在3D采样下进行美颜……岂不是“全民张柏芝”的节奏?
呃…也许是80后的情怀,张柏芝早已封神。如若不小心间接的黑了你爱豆,Sorry……
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讲,Apple是保守的。一个ID设计横跨四代产品你敢信?!这年头,能干出这种事的也只有Apple了。
如此“保守”的Apple,在iPhone X不遗余力的推行Face ID,就足以说明这项技术已经成熟稳定。
当完全适应了Face ID,当理解了原深感摄像头的功能,再去看那实现这项功能的“刘海”,貌似也不是那么难看嘛。
性能
如果Apple对于Mac的终极目标是将Mac OS与iOS打通、融合,实现PC、平板与手机的软硬件的统一。那么A11性能上的巨大进展,已经无比接近这个目标。
iOS11+A11、“双11”的加持下,iPhone X(8 /8 Plus)无疑是目前性能最强、运行最流畅的手机,这一点毫无争议。
我们会正视GeekBench 4对于Apple设备有些许“偏袒”的主观因素,同时也必须要承认A11彪悍到“秒天秒地秒空气”的客观事实。
毫无争议,A11的是目前ARM构架最强SoC。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性能已经直逼X86。
这让Apple未来的Mac采用ARM构架成为“一种可能”。
如果半年前高通14nm工艺寸移至10nm,骁龙835不线性的性能提升让人感叹。那么开始“堆核”的Apple在10nm的进步简直可以用震惊来形容。
不难预想,骁龙84X也很难比肩A11。往复上演的桥段,正逐渐形成一个事实规律。
苹果领先高通一代、高通领先华为一代、华为领先联发科一代。
另一方面,SoC除了工艺以外都在向“仿生”的方向发展。A11搭载A11 Bionic。Neural engine神经引擎。更形象的称之为“B11”。
这与华为麒麟970的NPU(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如出一辙,都强调AI仿生学习。
按照Apple的说法,早在三年前,也就是iPhone 6 A8时已经着手仿生芯片的研发。只是目前,无论“B11”或还是华为的NPU,都无法判断在实际使用中的价值,其“性能”更加没有衡量的标准。
这种AI单元的理念,必定是未来业界努力的方向和趋势。
PowerVR 系列GPU曾为iPhone的辉煌历下汗马功劳。但世间事合久必分,Apple最终还是放弃了与imagintion的合作。
不讨论Apple与imagintion之间IP、股权、专利等纠葛。就A11的实际表现来看,Apple对于GPU自研是具备充足“底气”的,A11 GPU性能同样领跑业界。
更难能可贵的是A11达到了这样的性能指标,功耗与发热把控却异常的好。
只有在持续连续拍照时,机身会有热感。其他状态下的iPhone X几乎觉察不到温度,甚至在跑游戏时也只是温感。
目前,对于大部分主流用户,骁龙660的性能都显得过剩。Apple将A11的性能拉升到如此高度好似实际意义并不大。但Apple如果将这种差距拉大到一定的“量”,就会带来质变。
软件功能需要硬件支撑。假如,当前有一个应用、一个功能、一个场景,A11的硬件指标都勉强支撑,那么这个应用、这个功能将称为Apple独占,譬如AR。
当然,AR目前在应用领域还不够广泛。甚至当AR技术井喷时A11早已退役。但作为业界的“堆料狂魔”,Apple时刻准备着。
拍照
硬件上的堆砌+软优化的功底。手机拍摄领域一直是“苹果第二、没有第一”。
iPhone X是Apple第三款搭载双摄模组的手机。
成像素质也许没有明显的“突出”,但外型上是真的“突出”明显。
实际上,若仔细观察,会发现iPhone X双摄突出的“绝对高度”几乎与iPhone 7 Plus一样。只是iP7 P做了斜角处理,iPX则是断壁式的垂直边角。这在视觉上让iPX双摄看似更加突出。
照实说,iPhone X 7/8 Plus三款机型在硬件上并没有“质”的差异。至少看硬件参数,成像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异。而事实结果是iPhone X的成像素质或多或少强于“胞弟”。这与A11搭载全新ISP不无关系。
iPhone X 原片直出
随着iOS 11的更新,背景虚化也从Beta版升级正式版本,效果提升显著。
虽心有不甘、也不愿承认。但这种背景虚化效果达到的景深效果,以个人的摄影水平在相同条件下用5D4+ 24-70 F 2.8大概也就能达到这个水准。
屏幕
Apple通常不会“透露”元件供应商。
但OLED屏幕……用脚趾头也想的到,必然是Samsung。
iPhone首次采用OLED屏幕,主要原因绕不过OLED的柔性可实现COP工艺安装,从而实现全面屏。
这块被Apple称为“达到Apple要求的OLED”,将OLED材质屏幕的应具备的优势淋漓展现。
色彩锐丽、显示细腻。
在息屏状态下,OLED静谧深邃,几乎可以隐匿顶部的刘海。
至于“烧屏”、短寿等OLED先天性“胎带”的问题,大可不必介怀。这与酗酒、熬夜损伤身体“差不多一个意思”。的确存在着风险与概率,但并没有影响我们大多数人还都活的好好的。
吐槽
iPhone终于(终于终于终于)支持了快充。
但标配充电器依然是“万年不变”的5V1A。快充充电器却需要额外购买。
Apple实在是太抠门了!对于国产的千元机来说,都应该是标配。
所幸,iPhone X支持第三方快充充电器。只要支持USB-DP的充电器都可适配iPhone X,但仍存在小小的门槛,需要Type-C转Lightning的充电线才能满足。
关于版本,iPhone X除了颜色,可选版本只有两个,差异只是存储空间的不同。64GB or 256GB。只有“乞丐版”与“豪华版”,没有中配。
如果充电器是抠门,那这一点可以形容成“鸡贼”。
14年iPhone 6砍掉32G版本,只保留16G 64GB。
iPhone 6s产品线“偷偷”砍掉了64GB版本。
iPhone 7直接砍128GB。
iPhone X/8,Apple“不出所料”的没有128GB版本。
科技发展,数据爆炸。时下64GB很难从容,但256GB又稍显浪费。客观事实就是在刻意砍掉的为最主流的配置,“胁迫”用户购买利润率更高的版本。
折算起来, ¥8388 vs¥9688“胁迫”用户以1300块用来买192G的存储空间。
显然,卖存储空间获得的利润率更高,在商言商也无可厚非。但这种实力明抢,Apple爸爸你够了。
最后,质疑Apple广告。涉嫌虚假宣传!
这个角度……我特么就从未解锁成功过!难道是因为我长得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