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后视镜,真实的记录者,客观的见证人
1.镜面大,显示效果好。2.安装简单方便。3.记录真实清晰。
1.语音控制有较大几率不能识别,必须提高音量。2.调节后视镜时容易误触。3.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有一些过曝。
爱车买来一年多了,觉得很对不起她,既没有爬过高山和大海,也没有追求过诗和远方,就是平时上班通勤,真真是浪费了她那17寸的大脚。
开车总会免不了买一些周边产品,像是脚垫啊,雨眉啊之类的一长串购物清单,真的到进阶以后呢还要换个大灯啊,换个中控啊,当然行车记录仪也已经成为了车品必购清单中的重要内容,基本上已经做到了车车普及,像我一样前面后面各有一个的也不在少数。这里还是要重申一遍:我觉得记录仪的存在最根本的意义就是平时让人忘了他的存在,在有情况的时候作为一个真实的记录者,提供客观的证据,仅此而已。
本来呢,我并不提倡使用后视镜式的行车记录仪的,感觉有些喧宾夺主,偏执的认为这个后视镜肯定没有原厂后视镜清晰好用。但是这次70迈后视镜行车记录仪的体验真的让我改变了对这一了产品的看法。
包装采用简约风格,整个包装正面勾勒了一个汽车后视镜的形象,“70mai”的logo方方正正的处于后视镜的最中央,使人平添一份期待。
70迈貌似一贯把产品的标签设置在包装盒底面上,标签上的信息还是比较全的,基本上产品的型号、规格、厂商、生产地址等信息都有了。
产品的附件说不上丰富,基本上该有的都有了,唯独缺了最关键的TF卡,虽然说厂家担心用户因为存储卡出现问题而对产品产生不良印象,但是直接不附带存储卡的解决方案是不是有点太过于简单粗暴了。
产品的正面,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镜子,镜面上还贴了一层保护膜防止运输过程中刮伤镜面,后视镜的成像效果很好,而且镜面比原车带的要大许多,成像范围一下子就扩宽了。
后视镜的背面,两个卡子设置于两侧,可以无损的安装在原车后视镜上面,中部设置了产品标签,介绍了一些基本信息,右侧为摄像头和喇叭的位置,还有一个约约可见的”70mai“。
高度凸出的摄像头部分,可以上下左右调节,以适应不同车辆位置,保证拍摄到最大范围内的视频。70迈后视镜摄像头搭载了索尼IMX335图像传感器,可以提供2K高清视频,最大分辨率达到1600P。
上侧面安排了电源输入接口(Micro-USB标准接口)、TF卡插槽、EXP接口以及AVIN接口。
下侧面设置了记录仪的所有按键,好像70迈的行车记录仪都是5个按键,操作方便,反应灵敏,但是由于按键比较大,同时也会造成误触的发生。
接上移动电源,开始试机,产品的设计逻辑还是一如既往的流程,通俗易懂。
1.漏秒测试
首先进行的就是漏秒测试,主要是查看记录仪在两个视频的衔接会不会出现什么漏洞,当然这个也不仅仅是记录仪的原因,和使用的存储卡也有很大的关系,9102年了如果还早用Class4级别的存储卡那就真的太out了,我使用的是Class10级别的,感觉录制2K视频是有点捉襟见肘的。后面可能要尝试V30甚至V60级别的存储卡了。
通过视频和图片,我们可以放心的得出结论,记录仪的记录是不存在漏秒的情况的,视频的视觉差是因为采用的手机录屏播放的,前后两个视频没有自动衔接。
2.清晰度体验
近距离跟车
中远距离
日常使用过程中图像的清晰度真的是行车记录仪最重要的一项指标,能够准确的辨别出重要关键信息则是关键中的关键。而70迈行车记录仪在近距离跟车是,可以清晰的识别出前车及右侧车辆的车牌照等信息,在中远距离上,原图虽然看不清车牌信息,但是将图片放大后,车辆的相关信息就清晰可见了。不知道是不是我这台机器的个体原因,在日常使用中我发现,70迈后视镜行车记录仪在正常天气情况下存在一点过曝。
3.进出隧道体验
进入隧道
驶出隧道
地处山城重庆,隧道是一种随处可见的交通状态,而隧道恰恰是考验一个行车记录仪处理光源突然变化能力的一块试金石。可以看到汽车在驶入隧道时,70迈后视镜行车记录仪很快的适应了光线突然变暗的过程,整个画面没有太大的变化,图像依旧清晰。但是在驶出隧道时,记录仪并没有迅速的适应光线迅速变强的变化,出现了一瞬间的惨白一片的情况,当然,仅仅是一瞬间。
4.车库内表现
70迈行车记录仪进入车库后的表现还是值得称道的,它迅速的适应了光线突然变暗和打开车灯后光线的突然变亮的情况变化,这比驶出隧道的情形实在是好太多了。同时在车库内,借助车灯可以很清楚的看清楚对面汽车的车牌照。
5.后视镜功能情况
白天后视镜效果
模拟夜晚后视镜功能
白天的时候,记录仪比原车后视镜大了许多,所以可是范围一下子扩宽了,原来仅能看到后窗的范围内的“风景”,现在可以把后排座位都看齐了。在夜晚的时候由于车后光线的原因,加上拍照对焦的原因,后面的事务几乎看不到了,但是实际情况还是依稀可以辨别后面的情况的。
70迈后视镜行车记录仪诸多性能还是可圈可点的,安装简单方便,显示效果清晰,记录效果真实可靠,70迈车品的实力越来越不容小觑。再加上后视镜行车记录仪变相的扩宽了后视镜的可视范围,更增强了行车的安全性。产品还有附带后视镜头的套装版本,更加安全高效。
后期希望厂商能够解决在光线充足情况下的过曝问题,并且能够微调产品应对光线突然增强情况下的应变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各类环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