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什么时候能和战争说再见?
值得一看的战争片。有很多让人思考的空间,不仅仅是对战争的反思,也可以是对生活的。
本来应该在春节观影的众测因为疫情的爆发而推到了现在,已经八个多月没有进影院了。仿佛经历了一场战争,现在那场疫情带来的恐慌已经消散不少,大家生活已经走上了正轨,想想真有点不可思议。
选了《1917》作为评测影片。《1917》口碑很好,得奖无数,最大卖点“一镜到底”已经不用过多介绍。因为是关于战争的,片子的基调还是偏沉重。故事相对简单,就是两个士兵给前线送信的旅程,观影的两个小时却不觉得枯燥,影节奏很快,旅途的风景不会让人流连,偶尔风轻云淡却也闪现对未来的期待。战争太残酷,能往前看是一种奢侈。
“下至地狱,上至王座,独行者走得最快。”
在战场中仍然充满活力的布雷克听到完成任务能救援在前线的哥哥便毫不犹豫地接下任务,经历过艰苦战斗幸运回来已经有些倦怠的斯科菲尔德只得不情愿跟着好友启开送信之旅。
前半小时很压抑,战场上腐烂的尸体,啃食着腐尸的老鼠乌鸦,被炸得焦黑的战场……经验丰富的斯科菲尔德一路看着这些场景却心有戚戚,需要好友照应的布雷克一门心思要快点完成送信,才不顾及这没有气息的恐惧。
斯科菲尔德差点被埋在德军设下的炸弹塌方里,是布雷克救了他。他既感激又埋怨布雷克,这次生死劫让他放下紧绷的神经,坦然接受这木已成舟的任务,同时他开始被布雷克的天真热情所感染。战争中的生死如烛光,闪烁不定,他已经疲惫得看不到未来,什么勋章,什么荣耀,什么将来回家用来炫耀经历,说得太远不敢想,还不如换瓶酒今朝醉。布雷克没有因为战火纷飞而消沉,还单纯地想着胜利了最好带上点功勋荣归故里,重新过着战争前生活,比如摘母亲果园那几棵樱桃树的果实。
单纯的人总是最容易受伤。布雷克对坠机的德国飞行员起了恻隐之心,被飞行员趁机捅致命的一刀。这场戏我很喜欢,因为布雷克身上那股纯真没有消失,没有看到有半点仇恨的情绪。几分钟内,死亡的恐惧降临,要说再见了,没时间去后悔是否不应该救那个飞行员,他只想着家人,想着还要完成任务,最后一刻也是只有爱。
斯科菲尔德这时候才完全进入信使的角色,他担起了布雷克完成任务的信念。
布雷克在满地被砍倒的樱花树果园侃侃地回忆起家乡母亲的小果园,分辨樱桃树的品种,等待果实成熟的收摘,将往昔欢乐而普通的生活鲜活描绘在了斯科菲尔德的眼前,印在了他脑海中。布雷克一副专家的样子说,被砍倒的樱花树不会死,还会长出更多树。
后来被德军追击跳河逃命,一路河水冲刷得他精疲力尽地快放弃挣扎时,漫天飞落到河里的白色樱桃花花瓣让斯科菲尔德又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打起精神努力活着继续完成任务。
大陆版《1917》官方海报
不知道白色在欧美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在国内白色似乎有些不吉利,所以大陆的海报上的樱花变成了粉色。粉色的花与铁刺防护网后两个拿着枪神态谨慎的士兵形成鲜明的对比,还以为暗喻战争柳暗花明最终迎来胜利。海报设计得挺美的。这么粉嫩的桃色,误以为是桃花……如今看了电影觉得这个颜色并不合适电影的基调。桃色过艳,没有必要用桃色来活跃气氛。
这张用梵高的樱花做背景的海报别有一番风味。
【照片】
主角们是站在英军的立场,简单几句对德军的咒骂对白可以看得充满仇恨的怒火。我不禁怀疑起来,即使这是一百年前的事情了,现在这几个参战国家的关系还能好吗?因为我们也有同样的境地,如今看来,很难释怀。
《1917》不是一部堆积仇恨的影片,带着疑问回顾影片是能找到答案的。斯科菲尔德在德军紧急撤离的战壕士兵休息处看到了床头贴着一张亲人的照片,对方也和他们一样在战场上思念亲人。每个人手上都用亲人的照片来寄托情感和信念,无可替代,被遗留在床头的照片背后或许又有一个离别的故事……
被卷入战争就已经没有胜利了,更不要说对错。
布雷克离开的时候想要记着亲人的容貌,他要再看一眼家人的照片;斯科菲尔德最后才有勇气拿出家人的照片,竖起要在战争后回家的信念。
看电影的时候,一直不停在想: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战争,为什么不能停止这种无谓的战斗。我找不到答案,但我又有所明白。每一次战争后,大家永远会好了伤疤忘了疼。 战争没有尽头,从古至今没有停过,去希望不再有战争是一种奢望。只能感怀,能在安稳的环境中生活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要珍惜。不知道这是不是短暂的自我感动,毕竟人就是容易健忘。想想疫情发生时的多么震撼,可过后恢复正常生活,一切如故,那撞击心灵的警示变得日渐模糊,日子继续过得安逸……
《1917》是一部好的战争片,让人思考的空间很广阔。它提出让人质问战争意义的问题,答案总归还是要人自己去寻找,哪怕找不到,却还是需要思考。有位哲人说过,不应该仇恨战争而是要热爱和平。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