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湿度很重要,如何过好南方梅雨季?
广东珠三角地区气候性格鲜明,一过完 11月至1月的干燥冬季,又迎来了从3月开始延绵不断的咸潮和梅雨季节,加湿器和除湿器(抽湿机)基本上可以不间断地轮流使用,在6个月内可以一次性地体验极端的干燥和潮湿,非常独特的景象。
在岭南地区生活过一年以上的人肯定领教过潮湿季节的厉害。以 “岭南湿节” 作一系列画,其实有一幅肯定有晒不干的衣服,渗水的墙壁,和永远滑腻腻的地面。
如果你不知道舒适的家居湿温度有多重要,每年的3~4月份来广东住上几天你就明白了。闷热,潮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发霉的味道。因为空气潮湿污浊,容易滋长细菌,每年的梅雨季医院的皮肤科、呼吸科和儿科总是人满为患。
作为一名数码和健康领域切换自如的家居博主,我多年生活在珠三角,累积了一些应对湿季的居家法宝,下面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上图来源于美国的权威家居媒体。由图可以看出,最舒适的家居温度区间是21 ~ 25摄氏度,湿度区间是45% ~ 55%。在这两个区间内,人体感受最舒适,细菌活性最低,所以在家居中最好常备以下几件电器:温湿度计,除湿机,加湿器,空气净化器和空调,以维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人体感官总有误差,这时候你需要一个温湿度计。我第一个温湿度计是京东上25元的X力温湿度计,但是设计太丑,后来看到米家这款温湿度计上市,设计让我眼前一亮,立马入手了两个,一个放在客厅,一个放在卧室 —— 这是我购买的第一个米家产品。说实话,由于个人偏好,我一直对小米有种偏见,但是从这个产品开始我对小米产品彻底改观。说是 “价格厚道,感动人心”,一点也不为过。
这款温湿度计读数精确,至少家用完全足以胜任 —— 而且最关键是,颜值也很高,在一众丑陋的温湿度计产品中,简直是鹤立鸡群。而且还有更实用的功能,下面再谈。
我购买的小米净化器2S 也附带有温湿度计植入,非常人性化的附加功能。
如果你家里有米家智能网关,或者更喜欢在手机上查看温湿度的,可以购买这款网关版的:
把米家蓝牙温湿度计与米家App配对后,你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查看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更重要的是,可以设定条件,让温湿度计 “自动” 控制除湿机或者空调的开启和关闭。
例如,我可以设置如果湿度高于65%,就自动开启除湿机的电源智能插座,实现最基本的智能联动,非常省心,谁用谁知道。
关于除湿机,可能不少人会有一个的疑问:上个世纪的空调都有除湿功能,为什么还要专门花钱买个除湿机?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除湿机在效率、能耗方面还真不是一般空调能够媲美的。下面就从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入手,与大家一同探讨一下。
空调运作在制冷模式时,由于工作原理,制冷的同时具有一定的除湿能力,潮湿的空气经过蒸发器后,多余的水分便冷凝析出。不过只要室温达到了设定温度,空调便暂停运作,除湿的附加功能自然也就到此为止;至于独立的“除湿”模式,则是在经过蒸发器的冷凝环节之后,再将空气加热至室温吹出,因此这一模式也被称作“恒温除湿”;
家用除湿机的核心原理则是与空调的“除湿”模式大致相同,但是在除湿量、速度和能耗等参数上都有着很大的优势,相对应的,在储水/排水等环节也都有专门优化。与此同时,空调的压缩机长时间工作耗电量较大,也容易影响设备寿命。此外,空调位置固定这一点,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带来很大的制约。
简单地讲,就是:
耗能一样的前提下,除湿机比空调效率高;
效率一样的前提下,除温机比空调省电。
我第一部除湿机是TCL和德龙联名的DES 12,多年前以差不多2000元人民币购入,不过使用体验却是马马虎虎。噪音大,纯机械控制,没有湿度显示,除湿功能老化速度极快,而且 —— 没有滚轮。于是购买一部新的除湿机提上日程。
市面上的主流除湿机宣称的除湿量在12升/天——30升/天之间,价格在699元至3199元不等,选择确实让人眼花缭乱。我最后选择了这款天猫品牌的基本款,到手599元。
附上推荐产品表格,其中德龙,夏普和普力适的表现都很不错(看单位输入功率除湿量)。
到手发现还真的挺值的。说说这款几个我比较满意的地方:
a. 颜值挺不错,外壳用了反光的PVC,不存在用久了发黄的问题(这里又得把 TCL 拎出来吊打);外观圆润,有点米家电器的感觉。
b. 各个部件做工比较精细,没有低价电器常见的毛刺和溢胶,但是噪声非常大。
c. 带湿度显示,带湿度智能关机(到了设定的读数自动关机),带定时关机。内置的湿度计也相当精准。省电,额定功率只有156w,比空调省电一点。
使用了三周,由于带有滚轮(不带滚轮的除湿机都是反人类设计,例如 TCL DE12),日常会在客厅和衣帽间之间轮换。晚上一般放在客厅,36平左右,大概一晚上能把湿度从78%降到63%;白天需要在室内晾衣服时再推去衣帽间作干衣机使用,顺便让衣帽间保持干爽,防止衣服长虫和发霉。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水箱太小,噪声太大,而且开关机时晃动明显。不过才599元,还要什么自行车呢。
日本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国家,也有分明的干湿季,所以除湿机也是日本家庭标配的家电。不过还有一样东西在中国国内尚未普及,那就是硅藻泥。
由于国内商家不负责任的宣传,导致很多人对硅藻泥产生了偏见。硅藻泥作为一种墙面装饰材料,由于材料稀有,定价是乳胶漆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商家为了把东西卖出去,把它吹成了能吸甲醛,吸潮,保温,隔间,几乎无所不能的材料。但实际上,大多数日本,甚至现在流传到的美国家庭,使用硅藻泥墙面并不是为了吸甲醛(实际上也不能),主要是为了吸湿和维持室内湿度。
多得网易严选等家居电商这几年的推广,使得硅藻泥产品逐渐走入平常百姓家,也使得更多人了解了它优异的吸水性能。但是在很多年前,日本人和美国人就已经使用硅藻泥作为室内墙面涂料,用于吸湿了。
最经典的案例,自然是去年在中国开业的Muji Hotel。
背景中那硕大的,黑油油的墙,并不是黑板漆,而是涂了很厚的一层活性炭硅藻泥混合材料,用于净化空内空气和调整空气湿度。我有幸参观过一次,实实在在地为日本设计师的头脑叹服。这面大面积的硅藻泥墙,基本上可以节省除湿机一半的运作时间。
植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空气中的水汽,降低室内湿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附甲醛,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室内空气。
在潮湿的阴雨天,室内植物是家居中最好的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