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个有缺口的苹果--iPhone 7简评

K1nzen K1nzen 2016-10-12 22:53

做工精致,拍照能力不俗,系统流畅,性能强悍,支持防水防尘。

系统交互并不完美,没有快充,续航有待提升,不支持湿手识别,创新不够。

等待总是焦急而漫长,期待又满心欢喜。静谧的午后,被一阵铃声打破。挂完电话下楼,却不见快递小哥的身影,一股失落感油然而来。转身间却被满头大汗的大叔叫住,“你的快递。”“是你的快递~”差点脱口而出,心里一紧,我可不想跟快递大叔来次美丽的邂逅。

到手的沉甸感,满满的辛福感。褪去外衣,简洁而优雅的外观,小巧而圆润的机身,俏皮而不失气质的玫瑰妆,宛如那熟睡的新娘静静的躺在包装盒中。

新娘的嫁妆或显贵或实用,如此说来,iPhone的嫁妆算是实用派吧,相较于上次6s的出嫁,陪嫁也只是增加了耳机转接头。

要说果76少(iPhone 6s)的孪生姐妹并不为过,正面毫无差别,只是背面相较于6s,果7只剩下一条弯曲的天线。她们俩用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来形容,不太贴切,却也贴切。

为了声音更加动听,果7采用了双扬声器的设计,听筒也兼具扬声器的作用,立体声外放带入感更强。

正面圆形指纹识别,尾部耳机孔不再,苹果点去了果7姑娘下巴上的这颗“痣”,颜值提升还是显而易见的。充电口左侧为气压传感器的通风孔,右边为扬声器孔。

被人们诟病的“大白带”变为了“一刀切”工艺,金属占比更大。

7作为一个大眼美眉,摄像头变得更为突出,在美感和拍照之间,苹果再次向拍照妥协。像素依旧为1200W,只是光圈变为f1.8 ,加入了光学防抖,闪光灯也增至4颗。



细腻踏实的手感,如丝般润滑。前面板2.5D玻璃和边框衔接完美,几乎感觉不到过渡,背部金属机身和天线条融为一体。整机手感在我体验过手机中实属佼佼者,可见苹果做机的功力之深厚。

“并”不动的指纹解锁解除了home键“过劳而死”的担忧,但是为了给人造成按下去的“幻觉”,苹果在果7上增加了Taptic Engine,通过震动来模拟按键的下沉。在实际体验中,作为第一次使用苹果手机的笔者来说,确实被“骗”的彻彻底底,甚至会让我觉得真的是按下去了。“感觉整个屏幕都陷下去了”朋友如是说,他是一名苹果老用户,“相较于实体键,体验还是有些不同,果7home键长按和短按区分不太明显,很容易激活语音助手”。不同使用者的感受不尽相同。

iPhone7采用1334x750分辨率的 IPS材质屏,没有提升分辨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续航的考量。不过4.7寸屏下,该分辨率还是能接受的。另外,苹果在iPhone 7系列上进一步提升了“Retina HD display”显示技术,色域更光,在室外强光下显示更清楚。不过笔者手中评测的果7屏幕显示偏黄,不知道是个例还是通病。

随机赠送了Lightning接口耳机,打开包装盒乍一看,竟以为是AirPod。笔者属于“木耳”一类,所以对音质不作评价,佩戴起来倒是很舒适。



相信每款手机发布之后,每个人都一些疑虑,下面我就来说说自己的疑虑和自己实际体验。

1.改进后的天线信号如何?

笔者为联通卡,信号一直是联通诟病的地方,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不管是在信号较好的城市,还是在信号微弱的大山,这款iPhone 7表现都不错。

2.续航怎么样?

iPhone 7较上代6s容量提升了245mAh,处理器也更省电,官方宣称续航增加两小时,但是实际表现究竟怎么样呢?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通过日常使用场景来做续航评测。

作为日常中度使用,iPhone 7基本能满足一天的使用,但是重度使用一天两充甚至三充都是可能的。鉴于测试的不全面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个数据仅做参考。

3.防水效果

iPhone 7支持IP67防水防尘标准,短时间在水下浸泡是没有问题的,可以防止突然被雨淋或者手机掉入水中。如果手机脏了,也可以任性的捡起别人仍在地上的肥皂进行摩擦摩擦,你懂的~

4.耳机接口

取消了传统的耳机接口,不仅在外观上有所改变,也让边充电边用有线耳机听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虽然官方配套推出了AirPod无线耳机,但是价位让很多人人望而怯步。不过个人觉得,边充电边听歌的并不常见,至少我不会。只是如果不小心弄丢了原装 Lightning接口耳机,就得通过3,5mm耳机插孔转换器来使用普通耳机。

5.充电

快充早已成为标配的时代,果7却再次让果粉们失望,依然采用5V 1A的充电器。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的电量开始到充满,耗费2个小时27分钟,在电池容量仅为1960mAh的情况下,表现让人有些难以接受。



系统

好马配好鞍,其实苹果手机的一大优势在于其系统,封闭的手机系统,不管是在安全还是性能上,都让安卓有些汗颜,但是由于系统开放,给很多厂商有了定制系统的自由,所以安卓更贴合国人的使用习惯。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返回,目前我知道的安卓手机返回主要有分为:魅族小圆点,魅族mBack,实体键,虚拟键,而所知的iOS 10返回为两种方式:(1)程序自带返回按钮,(2)从手机屏幕左侧向右滑实现返回,(3)屏幕上方有返回到上一个程序的按钮。孰优孰劣,还得看自己的使用习惯了。不过作为安卓党,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

2.程序切换,自从6 s支持3DTouch功能,出现了一种新的程序切换方式:在屏幕左侧重按右滑。相较于双击home建或者Assistive Touch更加简便,但是对比国内厂商带来的交互方式却显得逊色,比如魅族的小圆点。

3.设置菜单,分类没有国内明确。

4.依然没有文件管理器,仅仅有个iCloud 云存储文件管理器。

5.3D Touch3D Touch的出现为大家带来了新的交互方式,而今年国内厂商也纷纷在跟风搭车。用力按压图标,会出现该应用的快捷操作,如写微博。在某些应用中,重按缩略内容会显示完整信息,重按用户头像会显示用户信息等等。但是在实际使用中,3D Touch存在感却不强,大多时候会忘了这功能的存在。

相机

相较于上代6s,果7在后置摄像头像素上并没有什么提升,但是光圈增大到f1.8,进光量提升了50%

我拍~

我再拍~

​拍照效果:

路边的野花,你不要踩~

背景虚化不错,色彩还原真实,细节也非常棒。

拍照对比(局部图为放大150%):

iPhone 7​:

曝光时间:1/124秒 光圈:f/1.8 焦距:4毫米 IOS:IOS-20

华为G9青春版:

曝光时间:1/100 秒  光圈: f/2  焦距:3.79 毫米  IOS:IOS-111

光线较充足的情况下,iPhone 7画质更亮,细节还原更好,成像效果更讨人喜欢。

iPhone 7​:

曝光时间:1/7秒  光圈: f/1.8  焦距:4 毫米  IOS:IOS-80

华为G9青春版:

 曝光时间:1/14 秒  光圈: f/2  焦距:4 毫米  IOS:IOS-1146

iPhone 7弱光下色彩更艳丽,而华为G9偏白。

iPhone 7​:

曝光时间:1/17秒  光圈: f/1.8  焦距:4 毫米  IOS:IOS-50

华为G9青春版:

曝光时间:1/20 秒  光圈: f/2  焦距:4 毫米  IOS:IOS-832

iPhone 7夜拍成像效果更好,放大后噪点更少,夜拍表现不俗,这得益于更大小的光圈,更大的进光量。

更多玩法和美图:

延时摄影:​

城市天气闷,我要回农村

回家的列车

夕阳

发热:

日常长时间使用会有温热感,不过游戏温度时比较高,好在金属材质散热快。发热部位集中在摄像头附近和机身右边,我想一部分原因是处理器靠近摄像头、电池在机身右侧。

性能:

A10处理器发布以来就牢牢占据性能排行榜第一名,笔者私下用安兔兔进行跑分测试,最高达到16万分,相较于排行榜分数有些差距,但是跑分跟很多因素有关,如此分数却也正常。不过在我眼里,手机只是一个工具,能满足自己使用需求就行,跑分?随他去吧~

容量:

起步容量为32G,跟其日益增长的手机系统和应用有很大关系,用户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从我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32G已经足够使用了。手机存储5个视频,174张照片,容量还剩余13.85G。

指纹识别:​

在​指纹识别率上,果7在我使用过的手机中算是最高的,稍微有些汗渍也能准确识别,但是湿手情况下却也无能为力,作为指纹识别的鼻祖,依然不支持湿手识别,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苹果作为一名外来的高僧,确实念的一首好经,从设计到做工,再到系统都是手机行业的佼佼者,也是国内各大厂商争相模仿和挑战的对象,不过最近几年各大厂商的“穷追猛打”之下,差距越来越小。不管是设计、系统还是在创新上,苹果不再“领先一个世纪”。不过相较于国内某些厂商为了赚取眼球,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去抢先机,而苹果却依然显得稳重。鲁迅先生曾说,“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苹果的创新精神和做机态度也如这般矛盾吧。

这代iPhone在设计和创新上并没有带给我们过多惊喜,不过,重新设计的天线虽然不惊艳,却也比较耐看;不变的相机像素,却有质的提升;改变并不多的IOS10,却也更丝滑。

不管未来如何,苹果作为智能手机时代的领导者,已经带给了我们很多,我们何必去苛责?但是我们也期待苹果能带给我们更多惊喜,同时我非常希望国内厂商能更多的学习苹果做机的态度,而不是去挖空心思炒噱头。

在跟果7相处的这段日子里,从初识到知命,从不顺手到纵享丝滑,已然有了情愫,这大概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吧。夫妻有七年之痒,我跟新浪众测有两周之约。

(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新浪众测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众测立场。)
0 0
分享 商务合作 返回
微博 QQ空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