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还是家乡味道最特别。

惯例失格 惯例失格 2017-01-10 10:31

简述:年的气息与对年文化的共识是根植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灵魂里的,正是这样一份共识才使得年文化历经千年,经久不息,而地域上的差异带来最直接的就是文化上的差异,那么每一个人想必都有一份异于他人的家乡味道吧!

家乡的名俗活动应该是家乡味道最直接的表达,同时,也应是最具有情怀味道的。

在我的家乡,有句谚语叫“腊鼓鸣,春草生。腊鼓动,农人奋”,故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日”,同时,大家都认为腊八节就是春节的序幕,从这一天起,许多人家就开始忙于杀猪、打豆腐、腌制腊肉、采购年货等等,但也正是这些活动使得年的气氛变得日渐浓厚。

bda926c282bb140e059e68622c94e260.jpg 

时代的变化,也使得腊八节的活动有所不同,那我就举几例非常典型的例子。 

爷爷奶奶辈:

1.腊八节这天,当地会有庙会,有寺庙庙会和土地庙会,就是当地的各寺庙会用香谷、果实等做粥供佛,也就是腊八粥,并且广布施粥,同时,大家会去土地庙烧香祈福。并且会带上茶叶,红薯这样一些贡品,以祈求来年身体健康,五谷丰登。

46afef12116d7bb59d315d59ce9d0289.jpeg 

2.戏社,这是必不可少的腊八节庆祝活动,奶奶说,她小时候最期待的除了春节就是这个时候,因为十里八乡的乡亲都会跑到专门搭建戏社的地方来看戏,这个时候的热闹程度一点也不比春节差,而且在我们当地是唱梅山傩戏,这是傩戏面具,(我家里有,但是我没在家,不能拍来给大家看,只能借用图片,抱歉。)

25441b581c1d5c7c884d147f2eda5374.jpg

“傩”,是华夏先民创造的一种最古老的驱邪祈福仪式。以傩仪(傩礼)为核心,傩坛为载体,傩面具为标志,傩戏、傩舞、傩歌、傩技和相关傩俗为主要内容,是中国最古老、生命力最顽强、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3.敲鼓,腊八节这天还有敲鼓的习俗,叫做驱傩,意思是驱鬼、避疫,族长会到祠堂以专门的仪式把鼓请出来,然后挨家挨户敲鼓,同时,被敲鼓的人家要打赏钱,富裕的人家还会打赏米饭。鼓不仅是非洲的灵魂,在我们家乡这种文化氛围里,鼓同样是灵魂,妇女出嫁,小孩出生,满月,祭祀,葬礼等等,没有什么不用到鼓的。

爸爸妈妈辈:

1.赶集,经历了文革,寺庙之类的都被拆除了,所以之前的庙会,戏社改成了另一种方式,就是赶集,赶集也是非常的热闹,真是人挤人,这也是采集或者说是囤积年货的大好机会,为什么呢?其实就是跟“双十一”一样,此刻的年货最便宜,而且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直到现在都有,双周赶一次集,当然,碰到像中秋,端午这样的重大节日,那就另当别论了。

2.腊八饭,因为生活条件比起爷爷辈有所提上,因此喝腊八粥也多改成了吃腊八饭,乡间常在这天以糯米、腊肉、红枣、红薯等拌在一起做腊八饭的。尤其是我们当地的腊肉,更是美味一绝,猪是属于家猪和野猪混交的,猪皮有嚼劲,又保留家猪那种肉质的细嫩,同时,弄好的猪肉要挂在灶上,让柴火烟熏,烟熏要讲究时日,不能一下子就把猪肉熏黄流油了,其实腊肉挂的越久越好吃,尤其在选材的时候要选那种带厚实的猪皮但瘦肉少肥肉多的,因为熏好的腊肉到刀切的时候层次分明,吃下的时候油而不腻,这便算是一道特色。

2b319713e8701c8fdf095825b32e311a.jpg

3.腊八豆,提到湖南,怎么可以少了腊八豆呢?腊八豆是地方传统小吃之一,也是腊八节节日的必备食俗,我们家乡多在立冬后开始腌制,因为这个时候腌制的豆子等能吃的时候,口感最佳,可能验证了我们当地的一句老话“时气养人”吧,不过腌制豆子的坛子用得越久越好,就这跟药罐子一样,用久了的,入了味,效果好些。

1f0f632105ee158ab194056de8ca6e97.jpg 

我们这代:

先不要说有没有喝腊八粥或者说是吃腊八饭,我想,而是对于整个腊八节的概念都已经模糊了,至于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都感慨的说,节日气息越来越淡,我想,淡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人的这一份共识。

我们可能曾经都跟随着我们父辈的脚步体会到腊八节的浓浓气氛,随着当我们长大呢,父母辈相继老去或者已经走了,那么可想而知,很多祖辈的腊八名俗活动也随着我们这一代那一份共识的淡薄而推出历史舞台,同时反观,商业贸易的行为推动诸如“圣诞节”这样的洋节在中国流行开来,我们经常说文化就是要学会吸收与兼纳,但是在我的观念里,似乎对于共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天平逐渐失衡,如果连自己的本都没有保住,吸收他人的又有何用?

总而言之,在我的心里,对于儿时存有的腊八节的那一份情怀就是我心中最特别的家乡味道。

(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新浪众测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众测立场。)
0 0
分享 商务合作 返回
微博 QQ空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