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新浪众测,写测评任务,只是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的心痒痒的行动。打开网页的第一眼,最先吸引我注意的是大红色的图片,旁边附文“纪念日|春晚,大家来找茬”。嗯,正好,我也想谈谈春晚。
对于我来说,历年的春晚,就像一年一度的家庭作业,是非看不可的。我不是春晚迷,只是跟随着岁月的成长,看春晚已经成了我心中的一种情怀。
记得小时候除夕夜,每次吃过年夜饭,放完烟花,便正好是看春晚的时间了。拉着爸妈一起,坐在炭火边,边聊边吃边看春晚。不过记忆中,通常情况下爸妈不会陪我一直看,看着看着他们就该去收拾东西了。以前拜年都不流行发红包,都是挑着一担箩筐,里面放着腊肉啊、包饺啊(不是饺子)、馓子啊(一种油炸食品,下图就是几年前拍的照片)等,想想也是心很累的,那会儿家里没有车,路也不好走,去外婆家拜年都得走上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所以小时候的春晚直播,说起来基本就我一个人看的。当年还小的我,看不出小品、相声那些内在的意义,不过我对杂技、魔术这种节目还是颇有兴趣,用一个英文单词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就是:amazing。
后来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爸妈在看春晚的时候也不用去收拾东西了,春晚开始变成了全家人的节目。同样还是围着炭火,吃着年货。我依然喜欢看杂技和魔术,不过也爱上了小品。每一年看杂技都特别提心吊胆,记得2015年的《青花瓷》,我当时就总在想,如果一不小心掉下来一个砸碎了可怎么办,后来的事实证明我总是多虑了。每次我在感慨杂技人员的强大时,爸妈就会趁机好好教育我一番:看吧,这就叫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得努力,都得坚持……吧啦吧啦一长串,似乎这样我就能即刻顿悟。不过说真的,有时看杂技真心会感动到哭。还有就是魔术这种神奇的存在了,我一度特别崇拜那些会变魔术的人,比如说刘谦,还曾少女心萌动幻想着长大后要嫁给一个魔术师,简直too young too simple。后来成了一名正儿八经的理科生,学了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等一系列守恒,于是又开始转向琢磨这个魔术到底是怎么成的,当然,至今无果。
接下来我想好好说说小品了。有句话:戏剧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每年的小品我都看得饶有兴致,小品的种类很多,我比较喜欢看生活情感类的。由于种种原因,今年的春晚是唯一一次我没有全程看完的春晚,但有两个小品我竟然看了三遍,一方面是出于巧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吸引我。先说说《老伴》,主演蔡明老师和潘长江老师。刚开始我秉承一贯看蔡老师小品的态度,以为是刀子嘴的逗趣风格,其实前面也是,什么“颜值高责任大”“像一半儿,翔”“他长得好看……我怕说假话遭雷劈”等等。
我也一直以为失忆的是潘老师饰演的老头儿,到后面画风一转,竟然是老太太,真是出乎意料。那一瞬间我的眼眶竟然有点红。我为老头子的坚持而感动,即使你已全然不记得我,我依然陪伴在你身边,不离不弃。我也为老太太的坚持而感动,即使我已忘记了你的容貌,可我始终记得我们曾经的点点滴滴,那些携手并肩的日子,那些岁月的痕迹,就是最好的爱情。
另一个小品是《大城小爱》,虽然直播的时候好几次我都听不清演员说的啥台词,不过我还是想给好评。三个印象特别深刻的场景。一个是女演员假装被他老公推了一下,然后一直在问“你再推我试试?”连问三句,按照正常的生活场景,估计男的没好果子吃吧,结果女生却来了一句“我……就喜欢你这样的男人……”。这才是生活的艺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能这样,那该会减少多少不必要的生气和争吵。真正情商高的人往往能在生活的小事中得到满足和幸福。
第二个场景是男演员给他老婆介绍,他们在工作时别人给的手势,大写的赞。恩,职业从来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份工作都有着他不为人知的苦楚,社会需要那些坐在办公室出谋划策的人,但也少不了那些用双手去为我们创建更美好的家园的人。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此时我突然又想起前两天坐车时和舅妈聊天,其中舅妈说的一些话我特别认可:工作嘛,自己开心就好,挣得多有挣得多的花法,挣得少有挣得少的花法,我们不必去在意别人是否比自己挣得多,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努力工作就好了。
最后一个场景便是那对小夫妻在空中飞舞热吻的那段了。一开始就挺感慨他们的默契与信任,直到主持人说他俩是真的夫妻时才恍然大悟。虽说老搭档可能也演出这种效果,但我更加相信他们的那种真情流露,那种除了你别人无可替代的感觉。
嗯,零碎写了这么些文字,关于春晚,要真的说起来,我还真能立马变身话唠。不过我素来没有吐槽的习惯,记忆中的春晚都还停留在那些打动我的瞬间。比如说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依然扣人心弦。
但愿等我满脸皱纹的时候,我还能好好将存了半生的话,从白发中细细喃出,一起和家人说着茶米油盐酱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