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古堡
我前几天和一个曾在法国留学工作过的姑娘聊天,和她说起我都去过法国哪些地方旅游,她感叹我去了不少小众目的地。其中提到“卡尔卡松”的时候,连她这个在法国住了好几年的人都愣了一下,说“啊,你连这里都去了啊”。我说:我特别喜欢那里,虽然已经是好些年前去的了,但它的宏伟与壮丽,一直印在我脑海中。
欧洲从不缺少大大小小的城堡,每一座城堡都承载着一个家族或一座城市的故事。法国城堡最集中的地方是卢瓦尔河谷,作为法国王室每年消夏避暑之地,数百座城堡处处凸显着法式的精致与优雅,因为那些城堡都是王室的居所,卡尔卡松则和欧洲大多数城堡一样,为了防御而建。在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家族、邦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不得不建起军事堡垒,又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堡垒一点点扩大,形成了一座中小型城市,卡尔卡松城堡(Cité de Carcassonne)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卡尔卡松(Carcassonne)是法国西南部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Languedoc-Roussillon)奥德省(Aude)的首府,市镇扼守住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咽喉要道,南通伊比利亚半岛。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商人活动的城市。城堡最早见诸于史籍是在公元前333年4月的一篇朝圣者的文章中,到了公元2世纪,古罗马人在50米高的山丘上修建起城墙,就是城市的雏形。此后历经哥特人、撒拉逊人、法兰克人的统治,城堡也就融合了多种时代的痕迹。11世纪起城堡开始大规模增建,到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为讨伐法国南部宗教异端发动过一次“十字军南征”,卡尔卡松开城投降,被并入法王领地。法王菲利普以城堡为中心,在其周围修建了教堂、市场等一系列公共设施,奠定了今天看到的格局。
卡尔卡松的位置↑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城堡也失去了防御的意义,城堡经过很多次围困、扩建、破坏,城墙内外甚至到处搭起了穷人的窝棚。到了19世纪,命运多舛的城堡因年久失修,1849年法国人甚至开始讨论要不要将其拆除!多亏了当时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让-皮埃尔·克罗斯-梅勒维耶(Jean-Pierre cross-mayrevieille)的坚持和奔走,1853年拿破仑三世批准了修复计划,90%的资金由国家提供,10%由市政府和奥德总理事会提供,到了19世纪末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内层罗马式城墙与外层哥特式城墙各有26座箭楼,共计52座,与3公里的城墙一起坐落在50米高的山丘上,俯瞰着奥德山谷,易守难攻。在近2米厚的城墙后面,是由教堂、核心城堡、广场、市集和房屋、街道共同组成的功能完善的公共城市。这样的结构使其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一旦战争爆发,兵临城下,围困个把月也不惧怕。
我抵达城堡山脚下的时候,不由得感叹:多亏了历史学家的坚持,才有了这座欧洲现存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古堡。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其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从此,城堡华丽转身,欧洲少了一座阅尽世间沧桑的古堡,多了个游客梦想中的旅游胜地。人口仅4万的小城,每年要接待三百多万的游客。
卡尔卡松城市和城堡分列奥德河两岸,城市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玩的地方,从火车站至河边步行约15分钟。河上的石桥命名简单粗暴,就叫“老桥(Pont Vieux)”,始建于14世纪,19世纪和城堡一起重修,是卡尔卡松除城堡外最著名的景观,也是拍摄城堡远景最佳的地点。
城堡有两个大门,分别是“奥德门(Ported'Aude)”和建于1280年的“纳博内斯门(Porte Narbonnaise)”。我从城区来先看到的是后者,看着城墙与塔楼,不禁感叹:这才是我梦中的欧洲城堡!
进入城门,看到的是一组防御设施,包括两道栅栏吊起来的闸门,两扇铁门,一条护城河和一座升降吊桥。这座吊桥学名叫“利维斯桥(Levis)”,也是19世纪修复的,但因修复的过于“新”而饱受争议。
公元8世纪,卡尔卡松被撒拉逊人所占据,查理曼大帝兵临城下,围城五年,再能自给自足的城市也扛不住了,几乎弹尽粮绝。查理曼大帝准备发动最后的总攻,但城里的人们不愿意就此投降,一位名叫“卡尔卡(Carcas)”的夫人率军严防抵抗,她想出一条妙计,将城里仅剩的粮食喂给了一头小猪,然后把猪从塔楼上扔了出去。小猪摔得肚破肠出,粮食滚了一地。查理曼大帝大惊失色,以为城里粮草充足,草草下令撤兵。卡尔卡夫人下令奏鸣军号欢庆胜利,大家高呼“Carcas sonne”,“sonner”意为喇叭等鸣响,被查理曼大帝听到,以为是城市的名字,从此流传至今。卡尔卡夫人也成了城市的守护神,其形象至今雕刻在城门上。
进了上面的大门,只是第一道城墙内,可以顺着左边的街道绕城,也可以进第二道大门。两道城墙间的路宽阔平坦,便于马车高速行进。每隔一段路便起一座城楼,气势逼人。
走进拱形城门,通过木板吊桥跨越护城河,就进入了古城的内部。城堡里并不宽阔的石板路高低不平,每条街道和房屋都配有原始的图片和照片,让游客感受历史的变迁。
进入卡尔卡松才会觉得,其他的城堡都只能称为“堡垒”,只有这里真正当的起“城”这个字的含义。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贵为世界文化遗产,从大门走到城堡里这一大段都是不要门票的,城堡里至今还有当地居民居住。
城堡不仅仅有两层城墙,还有两层堡垒,核心部分是另一座小型的城堡——伯爵堡(Chateau Comtal),建于1150年特朗卡维尔(Trencavel)王朝,随后几个世纪不断增建。既是城堡的核心要塞,也是作战时指挥的大本营,只有进入这里需要购买门票。
塔楼上的尖帽子是19世纪修复城堡时加的,庭院里可以看到连接塔楼的木质走廊。
伯爵堡内部目前是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有机械如何控制城门、城堡的建造变迁过程等。还有骑士的石棺等文物。
卡尔卡夫人雕塑原件,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早已风化,外面看到的是复制品。
内外两层城墙的顶端,都有可供游客步行的步道,攀爬上去,四周的景致尽收眼底。
城堡南侧有一座巴西利卡风格的圣纳泽尔教堂(Basilique St-Nazaire),建于12世纪,我幸运地碰到了唱诗班的吟唱,声音穿透天籁。
我从城堡的另一个城门出来,下山的路很陡,可以想象冷兵器时代攻城一定很困难。或许是古罗马人打下的基础太过于坚实,说它是欧洲最难攻破的城堡一点也不为过,即便是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国最成功的将领之一——黑王子爱德华(Edward the Black Prince)也只能望城兴叹,撤回了波尔多。
法国著名的剧作家普罗斯佩·梅里美(Prosper mermee)在其著作《法国的南方》中这样称赞:“法国有个叫做卡尔卡松的城市,壁垒,塔楼,棱堡,城垛,碉楼,还有成片的葡萄园,舒缓的河流和荫翳的道路。真是奇异无比,浪漫到家了……”
Tips:
1、开放时间:整个城堡因为有居民居住是24小时开放,但伯爵堡有开放时间:4月至9月:9:30-18:30,10月至3月:9:30-17:00,关门之前一小时不能入内城堡。
2、门票:卡尔卡松城堡免费,参观内城和内城墙需要单独购票9欧元,自动讲解机加4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