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最著名的一道国菜,还被模仿成世界名画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秘鲁,虽然国土面积不算大,却是个美食大国。秘鲁的美食像它的地形一样丰富,从安第斯山脉到太平洋沿岸,多种多样的地形、气候条件孕育出丰富的农产品,多元的文化和优秀的厨师成就了丰富的秘鲁美食,融合了许多来自欧洲、亚洲和非洲美味的传统菜肴。
马丘比丘是秘鲁最响亮的一张名片,位于其中部安第斯山脉深处,绝大多数游客探访这座“世界第八大奇迹”,都会先抵达库斯科(Cusco)。这里最著名的一道菜,就是“烤豚鼠”。这是风靡秘鲁的一道美食,不仅在库斯科,秘鲁很多城市写着“Cuy”的豚鼠餐厅,就像美国的汉堡店一样遍地开花。
豚鼠,俗称“荷兰猪”,英文常用名“Guinea Pig”,“Cuy”是秘鲁当地称谓。这种可爱的小家伙就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早在公元前5000年,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土著部落(今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就已经开始饲养驯化豚鼠作为食物来源。因为在西班牙殖民者到来之前,南美洲没有猪,草食动物豚鼠就是安第斯山区居民主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其毛皮还可以加工成为服装。秘鲁土著居民还会将豚鼠作为礼物,或巫医将其作为通灵的媒介诊病。秘鲁和玻利维亚还曾出土过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之间的豚鼠雕像,主要用于装饰和宗教场合祭祀。直到现在,一些传统部落的居民还认为豚鼠的内脏有药用价值。
库斯科的印加土著▲
13世纪到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这一地区仍然把豚鼠作为食物来源。殖民者带来了猪等其他食材,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才逐渐转变为符合西方人口味的肉类,例如猪肉、鸡肉、牛肉等。由于豚鼠体积小便于携带,它们被大量运往欧洲,还曾一度作为欧洲水手们航海时补充蛋白质的重要肉类,在德语里被称为“鲸猪(Sweinswal)”。这些小家伙们到了欧洲,由于憨态可掬的外表,不再作为盘中餐,摇身一变跻身上流社会,成了皇室流行的时髦宠物,就连伊丽莎白女王也曾养过它。但更多的豚鼠依然没能逃脱悲惨的命运,一度被用于各种惨绝人寰的科学实验,甚至作为哺乳动物被发射到太空里。直到上世纪中叶,因对其基因了解不足,做实验时才换成了小白鼠。
扯远了,还是说说秘鲁烤豚鼠吧。不少游客都在库斯科尝试这道菜,但建议提前预订,否则至少要等1个小时。正宗的做法和烤制其他肉类没有太大区别,掏空内脏,用当地酱料提前腌制,内部填满香草,明火炭烤。直到外皮香脆,里面的肉刚刚见熟,呈鲜嫩的粉色即可上桌供客人享用。
豚鼠烤好的样子有点让人难以接受,很多餐厅就在它的头上罩一个掏空的西红柿或是戴个小帽子。有人说中和了兔肉和鸡肉的味道,也有人说像是鸽子肉。
无论游客是否能接受吃烤豚鼠,库斯科还隐藏着一处跟这道菜有关的“彩蛋”。
作为昔日印加帝国的都城,今天的库斯科记载着曾经的荣耀和屈辱,也保留着复杂的历史故事。传说远古时代,印加人4男4女下凡,彼此既是兄妹又是夫妻(印加人不懂不能近亲结婚这回事儿),手持一根黄金手杖,落到位于今天秘鲁境内的的喀喀湖中的太阳岛。他们披荆斩棘,缔造家园,最终长兄妹&夫妻曼科·卡帕克(Manco Cápac)与玛玛·奥克略·瓦科(Mama Ocllo Huaco)找到了一片他们认为的圣土,插入手杖,就命名为库斯科,并在此定居下来。曼科·卡帕克就是第一代印加帝王,在位时间约为公元1200-1230年。他建起雄伟华丽的库斯科城,并以这里为中心,建立了庞大的印加帝国,成为安第斯文明的最高峰。
古城依照美洲狮的形状而建:西北一座建有防御工事的小山岗就是狮头,宫殿与神庙组成了狮身,前后两爪之间是一大片广场,狮子的尾部是平民社区,尾巴尖处,正是两条环城运河的交汇点。今天从空中依然可以俯瞰其轮廓。
库斯科形状▲
库斯科标志▲
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绞死了末代帝王阿塔瓦尔帕,将黄金珠宝文物洗劫一空。这座巨石搭建的城市又经过几次地震和二百多年的拉锯战,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殖民者并没有把印加人的神庙、城墙完全销毁,而是在其基础上建起自己的教堂,有些印加帝国时代的街道、宫殿、庙宇等建筑保留至今。两种文明在这里水乳交融,被誉为“西班牙-印加”独特的建筑方式。
在巴洛克和哥特式风格建筑林立的街头,穿梭于16-17世纪的古老建筑中,仿佛经历了一场时光倒流之旅,亲眼见证秘鲁历史文化的更迭。西班牙人留下的成果,如今烙着最深的秘鲁印记。
南美洲每一座大城市的中央广场都叫“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库斯科也不例外。广场中央矗立着印加末代帝王图帕克·阿马鲁(Túpac Amaru,1545-1572年,1571-1572年在位)的雕塑。他本是殖民者立的傀儡,但他誓死抗争,1572年兵败后被俘,就在广场上被斩首。他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大地母亲见证我的敌人们如何使我流血。
广场北面的库斯科大教堂(Cusco Cathedral)始建于1559年,就是殖民者改变原住民信仰的最好见证。西班牙人从萨克萨瓦曼(Sacsayhuaman)搬来大块巨石,1559年开始动工,直到1654年持续近百年才完工,400余年间历经4次地震依然屹立不倒。
大教堂左右分别为建于1733年的耶稣玛丽亚教堂(Jesus Maria)和建于1536年的艾尔·特诺夫教堂(Templo del Triunfo),也是库斯科最古老的教堂,出生于库斯科的著名的印加历史学家Garcilaso de la Vega长眠于此。教堂中除了精美的宗教艺术品外,还收藏有鲁本斯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1983年,大教堂连同库斯科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步入教堂,扑面而来的华丽。记得曾经在西班牙托莱多、瓦伦西亚都看过类似的教堂。银色圣坛对面有雕刻华丽的17世纪的唱诗班席。教堂里挂有数幅壁画,右手边墙上有一幅大型壁画,几乎每个来此的游客都要驻足观看。这就是秘鲁画家Marcos Zapata(1710-1773年)模仿达芬奇传世名画创作的《最后的晚餐》。
粗粗看上去,这幅画和大师的名作相去甚远,人物排列方式也不同,为何如此受人追捧?原因就出在桌子上的食物——烤豚鼠。画家将这道印加传统美食融入了天主教题材的油画中,和这座城市的故事结合得恰到好处。
在武器广场就能眺望远处的安第斯山脉,低低的云层衬得这座古城愈加雄伟,也愈加落寞。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历史的迭代,记录着这座古老城池的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