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FE24-70mm F2.8 GM II,轻便高质独此一份
忘记了是从哪一枚镜头发布开始,这个品牌就很喜欢用这个「手势」来表达自家的新镜是多么轻便。
相对「无聊」的工作镜规格,加上肯定不会便宜的定价,在上手实物之前,我对这枚索尼 FE24-70mm F2.8 GM II 可以说是一点兴趣也没有。
不过做人还是要「实践出真知」,当我把 ta 拿上手的一刻,就已经被征服了……
这一次,我会从工作拍摄和日常随手拍两大方面,让大家更立体地认识这枚全能标准变焦。
作为一名摄影、摄像双修的拍摄临时农民工,工作内容大多都是活动记录、产品定妆照、宣传片剧情片拍摄。
除了活动记录有可能会为了现场光线氛围需要用到大光圈之外,大部分场景都是焦段为王而光圈次之。
因此,在索尼 FE24-105mm F4 G OSS 发布时,规格(焦段)上更满足需求、体积相对更为轻便以及相对更低廉的价格(这才是重点),让那时候的我甚至没对索尼 FE24-70mm F2.8 GM 多看一眼。
然而,就是我这样的一名索尼 FE24-105mm F4 G OSS 长期用户,在一次偶然路过体验店时拿到索尼 FE24-70mm F2.8 GM II……
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只有两个字——过分!
于我而言,索尼 FE24-70 F2.8mm GM II 最大的进步莫过于“瘦身减重”。
「轻便感」的来源,其实并不是重量数字上实打实的“减重”,而是“瘦身”了的镜头设计。
索尼 FE24-70 F2.8mm GM II 滤镜口径依旧是 82mm,但“大前组”之后便开始呈“阶梯式”收窄,使得上手时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镜身的直径甚至要比索尼 FE24-105mm F4 G OSS 要细小半圈。
如此一来,24-70mm F2.8 比 24-105mm F4 要一点大的「传统」已经被颠覆了。
这样的设计严格来说不算是新鲜事,同为“G 大师”系列的索尼 FE16-35mm F2.8 GM OSS 亦有类似的设计。
但相比之下,
索尼 FE24-70mm F2.8 GM II 的前组“张大”的部分会更薄,且镜身的收窄的幅度会更高,加上遮光罩比较夸张“外扩”设计,或多或少会有点 A 卡口 20mm F2.8 的味道。
轻量化设计带来的好处可不只是“减负”。
很多时候拍摄工作都会使用摄制组提供的设备进行拍摄,为了拍摄更顺手或排出自己想要的效果,通常我还是会带上自己所需的镜头。
而又由于摄制组提供的机身很多时候并没有底板、兔笼等可以垫高的配件。这就让镜头底部与快装板经常摩擦。
如你所见,镜身收窄了的好处,就是 ta 能相对更好地避开摩擦,调节光圈环时也不怕镜身被快装板蹭花。
此处友情提示一下:能上底板,最好还是加块底板吧!
这次索尼 FE24-70mm F2.8 GM II 在镜身上有大量的按键,以至于我刚上手时还需要花一点时间来弄清楚具体都有什么用途。
和前作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光圈环的加入。“配套按键”有位于光圈环左侧的锁防止拧过头去到 A)以及位于右侧下方的有级/无级光圈切换键。
光圈环的锁个人感觉有点鸡肋,应该不会有人会一下子快速拧到 F22 然后还继续用力拧过头的吧?(F22 到 A 还有一个阻尼较大的卡位)
光圈环的加入一定程度可以减少右手调整参数时会造成握持的不稳定(特别是手持视频拍摄)。
无级光圈对于视频拍摄来说确实会有较大帮助,而美中不足的是,使用有级调节时响应速度似乎还是不及机身拨轮。
镜身顶部多增加了一枚对焦保持按键(可自定义),不但方便竖拍时使用,其实对于视频拍摄而言也会变得方便(看手型就知道了)。
只是机身的快捷键个人觉得已经很够用了,暂时还没想好这个键应该设点啥……
增加阻尼感的「变焦平滑调节器」毫无疑问是很多视频拍摄者所关注的功能键。
这个功能是通过增加变焦环的阻尼感实现「手感玄学」,让变焦动作更加平滑。
之所以将其称之为「手感玄学」,并不是因为该功能犹如段誉之六脉神剑般时灵时不灵,而是需要一定的基本功,才能把成功率提升到接近电动变焦的程度。
实际上,如今的视频拍摄手法已经很少会用到「推」、「拉」这两种镜头运动手法。
与其说这个功能方便拍视频,还不如说这个功能为视频拍摄带来更多的可能。
相对于其他变焦镜头而言,索尼 FE24-70mm F2.8 GM II 变焦环的阻尼感本身就更低。低阻尼的好处是可以更流畅地完成「Quick Zoom」的动作。
所以在视频拍摄时,我个人会更加倾向反过来使用。
即:普通拍摄时会打开平滑变焦功能,让镜头操控有电动变焦的体验。在需要较为高速的镜头运动时,则再使用普通模式,方便完成更有动感的画面拍摄。
玄学这种东西,也没有说怎么用才是正道嘛!
变焦环正常状态下低阻尼虽有一定优势,但无可避免地还是有一定几率出现“垂头”的情况。
特别是在摄影师跑动较大时,“垂头”的几率也会随之而增加。打开平滑变焦确实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远不及变焦锁来得一劳永逸。
其实光圈锁倒真是没什么用,这个位置做成变焦锁似乎会更好一些?
另外,还有一些声音会比较忧虑,这个「变焦平滑调节器」用久了会不会变松。
对此我只能说,等你用到变松了,也应该赚足够多去换代了吧?再不济,拿去售后调一下应该也不是多大的事儿吧?
除了机身上放了一大堆按键,遮光罩上还很“复古”地开了一个可调节 CPL 的窗口。
我是从 A 卡口的 70-200mm F2.8 G 一直用过来也都没用过这个东西。
嗯,姑且认为 ta 真的有用好了。
个人对于索尼 FE24-70mm F2.8 GM II 的性能和画质并没有什么期望,皆因前作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在对焦优化上,索尼 FE24-70mm F2.8 GM II 采用了 4 个 XD 线性马达。具体表现为单次对焦毫不犹疑(前作也是这样)。
如果你和我一样看宣传片比较认真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宣传片已经提及到,XD 线性马达提升的并不是单次对焦速度,而是追焦的能力。
既然说到追焦性能有如此大幅度的提升,在工作时我也尝试“依赖”一下性能。
把视频 AF 驱动速度调至「高」,AF 追踪灵敏度调至「响应」,配合广域 + 自动追焦,试着手持拍摄了一个一镜到底的片头。
利用索尼 FE24-70mm F2.8 GM II 广角可以近摄的特性,配合脚步一镜下来三个景别,手持点到点快速移动本身已经颇具难度。在没有跟焦员的辅助下,也就只能信赖自动追焦了。
前两个景别均为广角特写的缘故,虚焦有时候是因为怼得太近。总体而言如此高速的镜头运动下失焦情况完全是可接受的范围了。
而且,还要考虑到手头上的只是 ILCE-7R3,搭配使用时对焦性能对比起最新一代的机身,理论上还会有点儿折扣。
100% 放大
画质方面,一如既往地放弃评论锐度吧!硬是要对比前作有没有进步感觉也没必要,已经是顶级标准变焦了,表现完全可以放心。
色散在极限场景下还是会有,但也不算明显,这样的表现起码是中上水平。
35mm,ISO100,F2.8
唯恐大家看不清,来个 200% 放大
正对着光源也是会有零星的眩光出现,不排除是上了 UV 的缘故。
日常随手拍,F2.8 的大光圈已经拥有足够的虚化量去突出主体。索尼 FE24-70mm F2.8 GM II 在虚实位置的过渡和焦外的表现都要比我想象中要更好。
全开光圈下,各焦段的光斑都很圆。仅非常接近边缘位置会出呈椭圆或有被切掉一点的感觉。整体来说已经是相当不俗了。
24mm,F2.8
70mm,F2.8
这枚镜头在 24mm 和 70mm 两端均有不俗的近摄能力(约 0.32 倍放大倍率),近摄时的画质亦无明显下降。
广角和长焦两端的近摄能力,让拍摄时景别的选择更加自由。除了一些非微距不可的情况外,一般情况拍摄特写足够应付。
就是要切记,近摄要收光圈!
从索尼 FE24-105mm F4 G OSS 换到索尼 FE24-70mm F2.8 GM II,在考虑更换之前我也想过是否会回到焦段差一点达不到需求的情况。
毕竟 100mm 这个「长焦门槛」即便是日常使用不一定很多,对于画面表达来说仍旧是 70mm 无法替代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镜头本身就是讲求搭配使用。
以往使用索尼 FE24-105mm F4 G OSS 时,我会搭配一枚 50mm F1.4 的大光圈作为弱光拍摄的辅助。
如今换成了索尼 FE24-70mm F2.8 GM II 后,搭配一枚 135mm 定焦又或者 70-200mm 的变焦便能更好地解决焦段问题,全焦段的光圈也更大了。(虽然这样就更贵了)
要知道,标准变焦就是常用的焦段范围,「多」出来的部分(焦段/光圈),都是额外选择的奖励。
若是在过往,我一般不会推荐非职业用户选择一枚相对大且重的大光圈标准变焦。
同样的价格选择几枚小定焦不但可以按需选焦段带出门,还可以享受到更大的光圈。相比起每次拿出门都需要提着一枚大镜头显然要巴适得多。
如今,”瘦身减重“后的索尼 FE24-70mm F2.8 GM II 出现,对于非职业用户而言也已经不算是一种负担。更重要的是,转焦段时不再需要频繁地更换小定焦了。
以轻便为前提,无需牺牲广角、画质和性能。
这,就是索尼 FE24-70mm F2.8 GM II 「独此一份」的体验。
代价是,要牺牲更多现金……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