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事故不断,你知道是如何“杀死”电池的吗
说到手机爆炸,三星Galaxy Note7“电池门”大概是手机发展史上最“声名远扬”的丑闻了,仅仅发布一个多月就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三十多起因电池缺陷造成的爆炸和起火事故,最终的告知全球多家航空公司拒绝携带该手机的用户登记,三星自家也被迫中止了这一手机的生产,一经开售的也被永久禁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既定事实,即当前超过99.9%的智能手机都使用的是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其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
即通过外力,比如掰弯、戳破等等。无论我们想毁掉什么东西,通过物理损伤都是最直接的方法,对于智能手机的锂离子电池更是如此。目前智能手机的锂离子电池多为扁平状,但不论其电池为何种形状,其核心部分都是泡在电解液中的卷纸状层叠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包含了手机的隔离电芯正、负极片以及避免二者直接接触的隔膜,以免造成电池短路。
其次,在手机发生过度掰弯和直接戳破等外力现象时,原本用于避免正、负极片直接接触的隔膜就会被直接破坏,这一问题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正、负极片接触,导致手机电池短路,导致电池报废,甚至引发手机爆炸等事故。
对于用户来说,手机发热、发烫的现象并不少见,即便强如苹果的iPhone也不可避免这一尴尬的窘境,而发热、发烫对电池本身的损耗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但今天我们要说的则是高温,其中之一为外部高温,比如夏天将手机长时间放置于太阳直射的地方、冬天将手机长时间放置在暖气片、电热毯等等;其二为内部高温,比如电解液变干、短路、电压异常等等。
正常情况下,手机能够承受的温度在130℃以下,但当电池内部温度达到达到130℃(锂离子电池国家标准gb18287-2000)及以上时,隔膜就会融化、隔膜的网状孔将闭合,以达到阻止电芯内部温度继续升高的作用,从而保护电芯产生爆炸的危险,而电池也会因此报废。
高温不行,手机进水同样不可以,这是因为当我们的手机掉进水里之后,如果不能及时清理干净内部的水分,就会导致电池外部的金属发生生锈等问题,从而破裂,发生电解液外流等问题,而与电解液同时流出的还有各类会与水发生剧烈化学反应的锂化合物,从而发生手机燃烧、爆炸等情况。
高温会爆炸、进水会爆炸,那么低温会爆炸吗?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科学知识,那就是锂离子电池的耐冻指数很低,甚至远不及人类的耐温程度,这也是为什么在北京地区经常会发生室外手机自动关机的原因,而对于锂离子电池来说,最为致命的则是低温充电,这是因为温度越低,电池所能承受的电流就越小。
在最开始,我们就说明了锂电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其不断充电、放电,一般来讲锂电池可使用2-4年,循环使用300次左右,而随着电池的老化,其内部的的正、负极片都会逐步老化,我们此前提及的隔膜等零部件都会老化,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充电的频率会越来越高。
通过关于锂电子电池原理的简单说明,以及五种可能导致电池爆炸的原因,相信大家一定会认识到锂电子电池的脆弱性,因此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以上几种情况的发生,毕竟“意外”总是不约而至,而其一旦发生,造成的后果往往都是让我们后悔不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