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特种影视拍摄而生HGLRC Veyron涵道穿越机
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关注我的朋友应该都还记得我之前发表过不少有关穿越机的内容,之前几篇文章主要以介绍穿越机配置和装机过程分享为主,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点新鲜的内容。
其实穿越机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甚至早在无人机巨头公司大疆推出第一代精灵产品的时候就已经有FPV穿越机的存在,比如国外知名团队TEAM-BLACKSHEEP十年前就在油管上传了很多穿越机FPV作品,只是那个时候我们信息相对闭塞,没办法及时获取更多消息,但在近两年的各种电影大片和商业广告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穿越机拍摄的镜头,就连今年春节联欢晚会央视也首次采用了穿越机画面,人们才开始逐渐认识穿越机。
随着穿越机这个词被越来越多人所了解,各大航模及无人机厂商更是瞄准了这个市场,争先恐后的研发新产品,穿越机入门门槛一步步降低、价格越来越便宜的同时我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两年在国内几乎呈现出爆发式的玩家加入穿越机这个行列。
专门为影视拍摄而繁衍出的穿越机类型:涵道机。它是专门为了搭载GoPro或者DJI Osmo Action这一类运动相机而生的穿越机种类,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相机的载机”,同样它并不具备类似大疆的避障、智能飞行、一键出片这样的辅助功能,整个飞行全部依靠手动操作,需要操作者有一定的飞行基础,涵道机一般都是3寸规格,同时它与传统花式飞行的5寸穿越机相比拥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反之涵道机不如5寸机灵活机动。
谁会用运动相机拍电影?
直接用大疆无人机拍不就可以了?
我会在本文最后放一段视频,如果你有上述疑问,看完视频相信你可以从中获得答案。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款化骨龙公司刚刚发布的机型
【HGLRC Veyron3寸涵道穿越机】很有幸在第一时间拿到了这台涵道机
HGLRC一贯简约的包装,白底镭射LOGO。
看着挺简单,在穿越机产品里面这已经是很好的包装了。
盒子侧面有一张产品信息贴纸,概述了几项主要参数:
6s是指所需电池规格,PNP是指除了接收机都已完成组装的成品机。
开箱后这架3寸涵道机直接映入眼帘,在灯光下碳纤维纹路显得十分抢眼。
周围的保护泡沫有出开孔,里面是一只图传天线,同样是来自HGLRC自家产品,RHCP 迷你 5.8GHz右旋天线。
拿出机身下面是整机所需的所有配件。
盒内物品清单:PNP整机、螺旋桨、电池绑带、GoPro底座
螺旋桨当然只需要安装4只,其余2只为备用,说实话除非严重的炸机或者撞击,涵道机的螺旋桨一般是不容易受损的。
接收机天线保护套,这个是针对XM+接收机天线使用的
3D打印的GoPro安装底座和镜头保护圈,虽然3D打印不如开模做出来的塑料产品美观,不过柔性材质可以在受到撞击的时候减少设备冲击带来的损坏。
HGLRC贴纸和两条电池绑带
L型USB数据接口90度转接器,这个不起眼的东西非常重要,后面会讲到。
看完附件,我们来看看今天的主角,下面会详细为大家介绍。
这里是FPV图传摄像头,你简单的理解就是这个摄像头只负责把飞行画面传输回地面让你实时观看,并不是通过它录制视频。
电机方面采用的是HGLRC Forward 1408,分别有3600KV用于对应4S动力,我这个是6S动力所以是2400KV。
机身顶板出厂就配备了防滑胶垫,这里用于安装电池,为了避免飞行中电池移位导致重心改变,这个防滑垫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机架尾部则是有两个3D打印件组成,上面的是图传天线接口,下面的用于安装TBS Crossfire接收机天线,稍后会详细介绍。
机架蓝色部分为EVA海绵材质,这个设计也是近几个月才广泛应用的,起初是外国大佬用汽车隔音海绵贴在涵道圈外,起到用于吸收机身震动以及撞击时保护机架和被撞物的作用。最近被各厂家做成EVA成品,几乎成了涵道机标配
翻过来看机身底部的设计,采用了整体碳纤板,优点是刚性更强,缺点就是炸机损坏的话维修就需要全部拆掉更换。
同时配备了8个3D打印件作为起落架,可以在带着俯仰速度降落时减少机身与地面的摩擦。
大概看完外观,我们需要安装遥控器的接收机,我这个是NoRX版,就是到手后需要自行安装接收机,你也可以根据遥控器选择出厂带有接收机的成品。
接收机是需要与飞控进行焊接的,所以我们接下来需要将机架拆解。
移除所有顶板螺丝
取下碳纤顶板
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机身内部的电装部分,接下来一一为大家介绍
因为涵道机的涵道圈遮挡无法进行焊接,所以接下来要移除EVA海绵。
好了,拆成这个样子露出飞控就可以进行接收机的焊接了。
这里我使用的遥控器是黑羊TBS Tango配合915高频头,接收机方面则使用与之对应的TBS Crossfire Nano。
首先将Crossfire接收机天线安装在刚才提到的位于机身尾部的3D打印件上面,然后根据天线长度选择一个稍后固定接收机的位置。
这架化骨龙涵道机的电装采用了自家的Zeus35 AIO一体飞控,有别于传统3层飞塔结构,Zeus35 AIO飞控与电调都在下面那一层版上,上面这个则是最新推出的MT VTX 5.8G图传,所以一共就2层,减轻重量的同时还最大限度简化了连线的数量,所以看上去更加简洁美观。
拆掉上层图传板就直接可以看到飞控上面的焊盘,这样就可以下手焊接了
根据随机附带的飞控接线图可以非常轻松找到每个焊点对应的位置。
飞控上面本身是预焊了一组用于XM+接收机的线,如果是Frsky的遥控器,你只需直接用这三根线连接接收机即可,由于我是用黑羊Crossfire Nano接收机,所以我只保留了5V供电和GND底线,其余信号线需要重新焊接
预热电烙铁,这么小的焊点300摄氏度就足够了
这就是焊接好的接收机,一共只需要焊接4根线,线的长度取决于你安排接收机最终放置的位置,根据刚才选好的位置进行固定就可以了
在进行固定之前一定要为接收机进行绝缘,避免其与碳纤维直接接触,在飞行中接收机出问题相当于和你扔掉遥控器一样,完全没有挽救的可能,所以这些细微之处不要忽略。
使用热缩管包裹在接收机上,之后就可以放心固定在你预设的位置
我把它放在机尾出,这样天线绕180度回来正好很轻松对接上去,主要这些线材也最好都在松弛状态,不要绷太紧也不要有硬折
接下来就要用到前面提到的这个小东西出场了,由于涵道机的设计基本飞控都被涵道圈遮挡,传统数据线并不能直接连接飞控,所以这时候一个L型转接器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
将转接器插在飞控的USB接口,然后数据线连接电脑
打开Betaflight地面站软件,进行初始配置
首先第一步根据你的飞控、接收机、图传的接线方式,设置其对应的接口
然后选择你的接收机类型,我这里使用Crossfire所以选择穿行数字接收机CRSF。
然后准备一块电量充足的电池,因为数据接口的供电只能为飞控提供电量,接下来需要设置图传和动力部分是需要连接电池的。
打开遥控器,首先将图传与屏幕或眼镜进行对频
接着遥控器与接收机进行对频,Crossfire高频头在对频到固件较老的接收机会自动为其进行固件升级。
一键升级,只需等待进度条走完即可完成接收机固件与高频头同步
最终Bind这边显示OK即可
然后到地面站这里拨动遥控器摇杆确定每个摇杆与画面显示的通道都吻合即可,如果这里不对那就需要在你的遥控器上重新设置。
这一步则是飞行模式开关与解锁开关的映射,将你需要使用的开关设置在对应的模式下即可
最后一步就是看着你的图传屏幕或眼镜设置OSD数据在画面中的位置。
选择飞行数据统计,可以在降落后查看你设置的每项参数,比如飞行时间,电压,电池使用情况以及信号最低值等,以便分析。
在OSD设置中,你也可以自定义喜欢的参数字体。
Betaflight4.1之后的飞控固件,图传调参是单独分了出来,你需要去官网下载一份你的图传对应的表格填进来,之后这里可以设置你需要的频率,以及功率。
当然如果是在外场,遇到和你频率冲突的朋友一起飞行,你也可以通过遥控器操作OSD调参在图传画面中进行设置。
最后检查一下电机转向没有问题就可以将全部配件装回去啦,这里切记一定严格按照飞控警告的步骤操作,千万不要安装螺旋桨,别问为什么,都是血的教训!
在一切都检查后就可以安装回去所有附件,这就是最终安装好所有附件的样子了,蠢蠢欲动等待首飞。
在最后只需要将你的运动相机装进3D打印的支架,即可享受飞行,去拍摄与众不同的画面了!
既然都提到了3D打印的相机座,在文章最后就和大家再讲一下,图中右侧是传统5寸花飞穿越机的相机座,和涵道机这个比角度明显大很多,这是因为涵道机拍摄视频时需要平稳相对更低速的飞行,所以机身向前俯仰的角度就要小于飞行速度快很多的传统5寸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涵道机就是为了拍摄而设计的机型了吧。
大功告成!装完机又码了4000字,希望大家喜欢本期内容,图右侧是一架标准的6S花飞穿越机,在之前帖子有详细装机过程与配置分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下我之前的文章
文章开头提到肯定会有人问:
谁会用运动相机拍电影?
直接用大疆无人机拍不就可以了?
在本文即将结束时给大家分享一个油管大佬涵道机飞行的视频,相信您的疑惑会在看完这个视频后消失。也希望更多朋友一起加入穿越机这个大家庭,创作出更多独特的影片。
总结:
如今越来越多人利用穿越机拍摄传统无人机无法获得的镜头,其中除了穿越机爱好者更是有着越来越多影视相关从业人员加入。
本文所述的HGLRC Veyron3寸涵道穿越机,无疑从拍摄画面稳定性、使用安全性、易上手程度都是无人机特种拍摄的最佳选择,其小巧的机身可以轻松在各种复杂环境下自由穿梭。即使发生意外碰撞,在涵道圈和EVA海绵的保护下,高速旋转的桨叶并不会直接与被撞物或人直接接触,这也将风险降到最低。
我认为涵道穿越机对于新手入门、日常练习、影视创作都是很好的选择,当然你也可以先着手练习模拟器,再有一些基础了解后再入手真机,如果大家在今后如果遇到穿越机相关的问题也可以在留言区讨论,我会逐一回复经可能将我掌握的知识分享给各位,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感谢大家耐心阅读,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