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

摸金小校 摸金小校 2018-01-31 09:42

【醒目】:本文有大量剧透,大量相关不相干文字和图片,不喜者请绕道,见谅!

这是一篇迟到多日的小文,几次动笔又多次搁置。一直以来,我都是一名“爆米花”观众,在无数的夜晚,把时光就这样浅薄地流淌过自己的生命。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007系列

就我而言,生活的琐屑让我满足于“碰碰嚓嚓”的快速厮杀或者你侬我侬的卿卿我我。各种类型商业片和烧脑情节元素,被导演们叠加上一点点的人性和玄思,真是对脑神经的一次冲淋解压,是我的最爱。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汉娜.阿伦特

其实我知道,我在有意识地回避对“历史记忆”和“现实尴尬”的叙述与呈现。人生如此艰难,谈真相太伤感情。但,我始终对那些敢于“事实重建”的作品和导演充满敬意,尤其是在国内的环境中作此努力的人们。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唐山大地震

所以不论是《归来》、《唐山大地震》还是《南京!南京》,甚至是《1942》、《金陵十三钗》。我都认为导演们或深刻或肤浅地给观众,尤其是那些从未曾接触过那些历史时刻的年轻的人们揭开了“历史面貌”的一角,让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不至于被人遗忘。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电影《1942》

哪怕《1942》里逃难多日的人居然“饱腹便便”让人出戏,哪怕《唐山大地震》的“苦情悲号”让逻辑失衡,我都能接受乃至给出较高的评价。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芳华宣传海报

然而,然而,《芳华》却让我不得不调低对冯导的评价。在我看来,《芳华》是冯小刚导演的私人意淫,无关乎时代和苦难,甚至人为抽掉时代的脊髓,让一切软软趴趴,肉肉糜糜。70~80年代“集体记忆”的脑袋把冯导挥刀砍下,一边用来作为进贡给市场票房的“投名状”,一边还要赢得观众感恩戴德的口碑和廉价泪水,使它成为治疗当今时代“空心病”的滴血馒头。就凭这份市场功力,冯导确实当得起国内一线大导的名头。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芳华》原名《你触摸了我》

《芳华》改编于严歌苓的小说《你触摸了我》,原先这个标题真好,一语双关。“触摸”成为一个小人物命运的转折点,严歌苓在这里通过触动“小人物”的神经来抚摸“癫狂时代”的种种特质。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影片中的触摸是拥抱,而小说则是无意碰到了内衣。

《芳华》的故事从70年代末的某支文工团讲起,作为全军道德标兵的刘峰勤劳善良、乐于助人,被称为文工团里的“活雷锋”。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向自己心仪已久的女神林丁丁表白,并冲动地抱住她。这一举动不小心被路过的两个同志看见,调侃林丁丁腐蚀活雷锋。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声,林丁丁跟政委撒了谎,称刘峰想猥亵她。由于林丁丁的污蔑,刘峰被下放到连队。在血与火的战场,刘峰因救助战友被枪弹打穿了右臂,落得个终身残疾。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片尾二人依偎在一起

与此同时“触摸”也成为两个孤独灵魂互为依偎的支撑处,以及“新旧秩序”冲突下,“信仰道德”的担当。另一位女文艺兵“何小萍”在个人命运的多个阶段被侮辱和被践踏,导致精神崩溃。  

正是刘峰善意的触碰,支撑起何小萍走过了最为困顿的青春岁月,她开始将自己的感情与憧憬寄托在刘峰身上,这一份感情延续到岁月时过境迁的那头。影片最后部刘峰和何小萍:“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冯小刚导演,显然要把这份善意和人性讴歌到极致,煽情到极致,甚至不惜将其凌驾于那些“美满家庭”和“成功事业”人物之上。或许这应证了“当不存在上帝和有直接影响力的理想时,现代英雄必须得心理不正常才能得到凸显。”的理论吧。可惜的是高明的作家或导演,往往不是这般把剧中人人为拔高和赞美的,超越常识的赞美和礼遇往往时候残忍和无聊的代名词。须知怜悯和残酷通常集于一身,魔鬼和天使通常比邻而居,这就是我么必须面对的现实。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电影《喜剧之王》片段

我宁愿看到刘峰和何小萍这两个躺在时代垃圾堆上的人,卑微苟且地“活着”,而不被生活的假象奴役,他们穷困困苦却有可能生发出幽默乐观。而不是在岁月静好,山河日长的祝福里头,继续给现代人注射麻醉剂。影片结尾处的画面对比“胖的变形”的林丁丁以及即将面对93年海南房产泡沫的郝雯娜夫妇,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中世纪的戏剧观,冯导您让我把您搁在哪个位置?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舞台剧《李尔王》

400年前莎士比亚在他的名剧《李尔王》中,当三女儿考狄利亚带领着法国军队节节胜利,即将要拯救出自己备受虐待的老父亲的时候,莎翁却用一个偶发的小事件,把考狄利亚写死了,也顺带把李尔王给“埋葬”了。当时无数的观众愤怒地要求考狄利亚复活,要求父女相认,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莎士比亚拒绝了,他不承认这种“制造”的“美好”,他不承认我们想象的非现实的“秩序和道德”。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电影《楚门的天空》海报

400多年的莎士比亚能做到让考狄利亚死掉,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到?我们还有必要一定表现出对虚假“人造伦理天空”的信仰?

我们真正的悲剧性就在于一切都是假的 !

这种假,不光是为荒诞的时代蒙上理想的色彩,更在于为了证明我们“行为正常”和崇尚“常识理性”而不惜靠虚假手段来达成。手段和结果之间是必然的正向联系,不纯洁的手段只会导致不纯洁的结果。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整部《芳华》用最庸俗的故事满足观众咀嚼历史的快感。在一片“白花花”的大腿和肌肉之间,我们“触碰”芳华的肉体;在“冬去春来”的时代组曲中我们“触碰”芳华的消逝;在“侮辱与损害”之间我们“触碰”善良与罪恶的泪水。但是唯独没有看到历史的真实。电影《1942》里,记者白修德是一个深入河南灾难现场,通过自己的真实见闻,把真相呈现给全世界的国外记者。后人因此称赞“伟大的记者参与历史”,从而赢得伟大的声誉。可是我们的导演呢?冯导您在用“编造”的历史赢得票房!“伟大的导演”都习惯编造历史。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芳华》取材的70年代后半段,以及发生在西南边陲的那场的“战争”,如今都被讳莫如深。正因为,我们对那段历史的半遮半掩,态度暧昧,使得不少自诩有担当、有追求的人希望通过文学艺术的单枪匹马来彰显个人的特立独行。

“一个时代越痛苦,人们越容易把高姿态当成高贵的勇气”。当一票大导演对“文革”、“自卫反击战”这些题材保持沉默之时,冯导的《芳华》机巧地从缝隙里钻出,高高擎举“触碰禁忌”的大旗,为你我准备了一场艳丽大餐。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当观众和票房给出热烈的回应之时,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红色的大院,阳光灿烂的排练厅,俊美的男生女生,各种优美的身体姿态,以及无处不在的柔光板,应接不暇的特写镜头,这哪里是我们熟悉的70年代的风景?  

这分明是冯导对文工团生活的回忆和畅想,他自己说:“我特别喜欢回忆文工团的那些女孩,是从一个特别性感的角度出发。为了见她们,我会准时拿着饭盆去食堂。有时候没看见,不甘心,又返回来,甚至来来回回三趟。文工团舞蹈队每天中午洗澡,她们身上有着洗发水的香气,每人拿着一个脸盆,嘻嘻哈哈地从我的身边走过……有一种香气弥漫过来,是心理上对青春美少女的本能感觉。”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冯小刚陷入强烈的自我意识诉求,有目的性地选择某些历史画面材料,主观圈定其天然具有客观性质,然后据此串联图解出一幅带有终极目标的普遍前景。这就是假!历史从不缺少宏大叙事,个人命运难免为历史的洪流左右,在时光中随波浊流,但切不可以以为那些生命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所有的历史也是个人史。但倘若把“个人意淫”当作是历史的原本面目,有意无意地忽略真实,这就是人为的献媚。所有“美丽”的画面,都是挫骨拉皮的时代整容。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这还不够,冯导继续用他高人一筹的智慧碾压观众心理,用自己的政治迷梦来“编织”70年代的意义之网和事实真相。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刘峰篡改何小萍的出身

影片起首刘峰隐瞒并篡改何小萍的家庭成分,修改新兵的档案。这种仅以展现人物的“善”——电影中称之为“雷锋圣人”的形象来虚构故事的行为,若是您不打着“70年代”和“自卫反击战”等禁忌旗号,我就当成是一个模糊的隐喻或者“反乌托邦”的影片看了,或许也就无可厚非了。但是,冯导您花了7000万搭建的“文工团”背景板上,却又无数次出现“领袖画像”,“标语口号”以及“运动频仍”的镜头,似乎一直制造“人格分裂”式的观影体验。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何小萍偷林丁丁军服拍的一张半身照)

一个全军的道德模范很显然抛弃了那个时代依旧身在文革之中人的典型思维,他居然、竟然、果然敢更改一个“黑五类”的出身?冯导您给刘峰这么大的胆子,那么请冯导您给我讲讲为啥何小萍对第一天没有拿到军装会那么失望?为啥要偷林丁丁的军服去拍一张照片寄给正在改造的父亲?当一个冯导您全力塑造的“纯真”形象,都在为能穿上军服寻求政治上安全落地的时候,您在一开头为观众虚构了一个脱离时代本质的假刘峰就是本剧一切原罪的发端。

一旦以“谎言”开头,就意味着一千个“谎言”洗地!

(情节太多,我分用一张图一句话介绍)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被删掉的情节,“触摸”时间之前,林丁丁牵过刘峰的手

一个“政治挂帅”年代的小螺丝钉,为了缥缈无端相思,放弃改变命运的良机;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一个“恶心、辜负、幻灭”的借口,一笔饶过了绿茶婊,导致集体批斗被阉割;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一场自轻自贱字字诛心的“审问”,变成英雄不问出处,流氓不分年代的包袱;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一个被认定为“举世癫狂”的残酷,只落在一封死亡信,一包落实政策的糖果;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一个被定义为“猥亵”罪名的战士,仅仅只是发配边疆,却还能晋身为副连长;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一种人心不可名状的“幽暗诡谲”,鸡汤式的伪装客观,沦为庸俗爱情肥皂泡;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一个善良被“吞噬”人人皆可为恶,谁都不能推卸责任,化作虚妄救赎的赞歌。

在向体制摇尾乞怜之际,也就丧失了谈论自我情怀的机会,甚至连逻辑都不能连贯!

在向市场摆弄身姿之时,也就丧失了探寻平庸之恶的深度,甚至连批判都无法涉及!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被删情节,一个一直被侮辱的何小萍突然成了战斗英雄,她的神经崩溃了。

我一直对人的评价保留底线,因为凡为人多少都是有些“情怀”的。每每在对某种涉及“情怀”的抉择的时候我都能浮现少年时自己的影子。那时年少的我曾暗自发誓,不与庸碌乏味的父辈们一般见识,不说别的,以求稳定的心态去度过那本该慷慨激昂的年月,无异于自我辜负。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冯导似乎一直喜欢讲“情怀”,谈论自己的创作,谈论自己的观众,在无数乏味的影片面前展现自己“卓尔不群”来“教育”民众。可是冯导您确定自己不是在迎合当今时代的主流风尚?不是在迎合资本方的需求?你所谓的“青春回忆”,当它变成“公开场所的私人表达”,你做到了真诚和坦诚么?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作为后人,我们对过往历史的残酷从未亲身经历,人们当碰到类似话题的时候都习惯于做个鬼脸然而别过脸去。但深处那个时代的冯小刚导演您应该知道它到底怎样,一旦这样的岁月和事件再次降临,它一定会以其“真实”“极端”的方式赤裸裸呈现自己的本质,并将我们扭开的脸庞再度强行掰了过来。到那个时候,作为一个艺术家,如果连最起码的坦诚都做不到,那么就不如拒绝表达,至少保留下我们对“历史真实”的一份尊重。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在我肤浅的阅读经历里,不乏带着这份坦诚的好作品。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的大屠杀三部曲之一《174517再度觉醒》,作者在逃离集中营几十年后,奥斯维辛的记忆却反复袭来,他用冷峻而理性的笔调回忆那些非人的苦难。有时让你恍惚觉得他只是个旁观者,旁观所有人包括自己所遭受的苦难。而不是安排一个萧穗子随时给你来个煽情,安插个结论。他像是跳出躯壳的灵魂,忠实记录所有,冷冷地观察一切,如同摄像机一般精细。在他的著作中,没有受害者悲恸凄惨的语气,只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各种凌辱之时的不堪和“智慧”;在他的作品中,也没有寻求报复的激动和喧哗,只有一个个衰朽的灵魂面对突然解放之后的幻灭和无所适从。冷静而清醒的语言,使得莱维作品里那些被扭曲的面孔,直入人心,甚至获得了“历史遗证”的效果。伟大的作家就和伟大的记者一样,用同样的一支笔,把历史确凿地标定在人类的文明之中。莱维通过这种客观、冷静、清醒的文字让他所经历和见证的“个人历史”加倍可信,加倍有用,通过这种方式,一个见证者在“司法程序”种履行了作家的职责。

尊重不是暴露扭曲,尊重在于真实冷静!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这又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群体和作品,(反正今天我已经得罪了人,干脆就把话说完)所谓的“伤痕文学”和“第六代导演”。而今“第六代导演”风头正劲,可是“伤痕”还有几人搭理?单调地扯开苦痛的喉咙,单一地群体呼号惨怛,浮泛于表面的煽情宣泄,最终消磨掉思维的沟壑,如同“祥林嫂”般被人消费成无趣的渣滓,像破布娃娃一般扔掉在脏雪里。我们的“第六代导演”们,似乎和“伤痕”有着割裂不掉的联系。你们或以粗糙暴露证明自己的趣味,或以插科打诨暗藏机锋抖着机灵,难道就不怕观众成熟后也把你们抛弃?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审查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我知道有人一定会说,之所以有这些“大团圆”的结尾也可能是为了应对“审查”放行的需要。确实,很多导演和作家在写作、拍电影的时候,都会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这个“多余”的盲肠,是突兀而且鲜明地告诉观众,它们并不属于影片逻辑的本身,它们既丑陋又凸出,只是为了应对现实的一种手段,是对之前激烈内容的一种消解的姿态。比如《红楼梦》里“兰桂齐芳”,比如《水浒传》里征讨方腊以及冯小刚导演自己的《集结号》等都有。但是,《芳华》的后半部分这种消解做的太多太长,有30分钟之多,更加冲淡了前半部分本就稀薄的批判色彩。尾大不掉的结构将一部本就被剪得支离破碎的影片更加奇怪和失衡。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其实,当“精神病人”何小萍在观看文艺团的告别演出时,一个人在礼堂外独舞,影片就可以结束了。既然我们已经被命运抛入到无边的苦难之中,善和恶在时代的浪潮中早已经面目模糊,它们早已经彼此带着对方的基因,那么我们非要在影片的结尾对此进行“是非对错”的界定,是不是极其可笑?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行为更加可憎的抽掉了时代的“脊髓”,让一切都失去了重量。

来,干了冯导这碗《芳华》!_新浪众测

林丁丁的结局可不仅仅是胖,她的两段婚姻都很不幸。

人是一种混合生物,压力会使得我更加复杂,会加压出更加陌生难闻的人性液体。但是为了更准确的了解我们自身的各种缺陷和时代的真实面目,我们必须凑近深陷时代悲剧中的各色人等,去真实地嗅,切实地闻,这样才能让我们记住历史,记住所有人不愿回首的苦难时光,让我们不再陷入那种悲剧中去!我担心的从不是那段岁月如何不堪,而是担心那段荒唐和残忍因我们有意掩藏而卷土重来。

让不幸和哀伤,沾染一些莎士比亚的悲剧的气质,这样孤独和爱的温暖才会复活!

(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新浪众测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众测立场。)
0 0
分享 商务合作 返回
微博 QQ空间 微信